-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李桦、邓莲)“真没想到现在享受市级医疗服务这么容易,回去后建议有需要的亲戚邻居来阎家河镇卫生院看病!”12月22日,在阎家河镇卫生院,麻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学博士游陆耐心细致为年过七旬的村民杨大娘诊断病情,得知自己病情有好转,杨大娘满脸的喜色掩不住。
麻城市人民医院院长彭晓光带领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学博士游陆在阎家河镇卫生院开展远程医疗技术指导。摄影 李桦
目前,阎家河镇卫生院正在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由麻城市人民医院牵头组建的麻城市医共体总医院从管理、人才、技术等给予大力帮扶,全力打造阎家河镇卫生院医养结合特色专科,并开放医养结合病床80张。麻城市总医院常驻专家即将每日进行健康查房,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患有各种慢性病、居家照护困难及有康养居住需求的老人,提供中医康复及健康护理服务,在同一张床位实现“医”与“养”的无缝衔接,全面满足基本养老服务功能。
阎家河镇卫生院只是麻城推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麻城市立足地方实际,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借外力、挖潜力、提能力”为主线,积极探索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发展的新模式,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围绕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有序就医新格局,抓住两个关键健全工作机制、抓实三项核心改革深化医共体建设、抓紧五重发力筑牢基层网底,逐步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医疗服务体系,医共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麻城市首届基层溶栓培训会现场。摄影 邓莲
麻城各医疗机构以医共体建设为契机,巧借外力,加强与湖北省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省级医院医疗专家联动,省级医院不定期选派专家来麻城开展“义诊答疑、手术带教、教学查房、讲学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充分发动内力,整合优质资源,推动院内多学科诊疗合作模式,积极开展适合基层百姓需求的中医适宜技术,做大做强胃肠专科、中医科等特色科室,着力打造消化诊疗中心、基层胸痛中心和肛肠诊疗中心等,为辖区内百姓提供省级优质医疗服务。
麻城市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专科联盟形式,组建16个专科联盟单位,上级专家医师每周固定一天时间,到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坐诊、手术等医疗。每年选派医疗技术骨干到乡镇卫生院开展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接收乡镇卫生院医生到总医院进修学习,实现医疗机构间的人才、技术纵向流动。在乡镇卫生院建设“智慧药房”,突破基层医疗机构用药限制,扩大基层用药目录,满足基层百姓用药需要。深入开展远程会诊、影像诊断、远程心电等“信息一体化”建设,建设胸痛、卒中、心律失常等基层救治单元,向各乡镇卫生院布设智能化心电图机,并延伸至村卫生室,实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信息互联互通。自2020年至今,麻城市医共体总医院累计派出100余名业务骨干组成19支医疗队,先后向各医共体成员单位派出副高及以上职称专家坐诊280余次,开展技术指导100余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500余人,开展健康素养知识讲座80余次,受益群众达26500余人次。
麻城市人民医院CCU副主任、房颤中心医疗主任胡良坤在黄土岗中心卫生院开展“心脑血管一体化”技术指导。摄影 邓莲
同时,各乡镇卫生院把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保障广大群众健康作为“强基层”的工作重点和落脚点,积极争取财政投入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在服务好基层公共卫生基础上,充分挖掘潜力,因地制宜发展中医诊疗、医疗康养等特色科室,有效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做好老年人、孕产妇、儿童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持续总结提升慢性病防控经验,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全面筑牢基层卫生服务网底,切实做好百姓健康“守门人”。
其中,阎家河镇卫生院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将该院定点救治感染楼改造成医养结合楼,建成后将成为一所功能布局合理、符合医疗流程的平战结合医院,平时场地开展医养康养业务,战时可迅速搭建临时设施应急,医院功能定位实现高效转换,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收治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阎家河镇卫生院医养结合楼外观。摄影 李桦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老百姓就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愿意选择去当地医院看病。”麻城市卫生健康局局长熊林波表示,截至今年年底,麻城县域就诊率达到90%,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0%左右,有效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麻城市人民医院医疗队在中馆驿镇桃园村开展健康义诊科普活动。摄影 邓莲
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改革创新举措,麻城实现了医疗资源在医共体内部的重新配置,基层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层机构活力得到激发,合理就医秩序初步形成,分级诊疗落地见效,群众就医更便捷,县域内就诊率逐年提高,打通群众就医的“最后一公里”,初步实现了群众看病“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康复回基层”,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