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勇挑大梁 走在前列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昌实践
湖北日报 2023-12-25 08:48:15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武昌在建城1800年新起点上继往开来、砥砺奋进的一年。

行至岁尾,回看全年,武汉市武昌区经济社会发展在持续承压中走出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取得殊为不易的发展成绩。

一年来,武昌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区域经济总量预计突破1900亿元、迈向2000亿元。

沉甸甸的数据,凝结着艰辛与奋进,更蕴含着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启示。

回首一年工作,面对各类风险挑战和复杂局面,武昌上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底气。

信心和底气,来源于经济复苏展现的光明前景。

今年,国家、省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武昌GDP增速逐季攀升,居民消费持续回暖,招商引资不断突破,外资外贸高位奋进,这充分反映出武昌经济底盘稳、韧性强、潜力大。

信心和底气,来源于科技创新激发的澎湃动力。

武昌奋力抢占数字经济、双碳产业新赛道,定规划、搭平台、建载体、优生态,吸引一大批创新主体扎根武昌,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信心和底气,来源于城区更新蕴含的巨大潜能。

近五年来,武昌三大功能区累计完成投资近2000亿元,未来两年,武昌六大城市更新单元将陆续启动建设,以项目引领投资、以投资支撑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

信心和底气来源于上下同心凝聚的强大合力。

1800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锻造了英雄的武昌人民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成为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乱云飞渡仍从容,越是艰险越向前。砥砺奋进的这一年告诉我们,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武昌在风雨洗礼中锻炼了“体格”,增强了“体质”,夯实了底气,坚定了信心,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续写华章。

团结就是力量,信心赛过黄金。展望2024年,武昌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市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保持敢打敢拼、敢闯敢试的劲头,激发敢干实干、会干快干的精气神,锐意进取,勇毅前行,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武昌篇章、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昌实践不懈奋斗!

回眸2023:经济发展回升向好 创新动能加速集聚 武昌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坚持夯基固本 着力增强发展基础支撑

做强主导产业。坚持以总部经济为引领,持续推进四大主导产业向高端化品质化升级。做大总部集聚规模,着力引进各类500强企业区域总部、大型央企国企在汉总部及优质民营企业全国性总部,开展存量企业总部服务培育计划,引导鼓励总部企业加大在地贡献。坚持把楼宇作为总部经济的核心承载,开展新建楼宇精准招商、存量楼宇腾笼换鸟、楼宇服务配套升级和商务环境品质提升“四个行动”。全力打造华中金融资本服务中心,发挥上交所中部基地、北交所湖北基地等平台作用支持企业上市,推动金融网格化服务进园区、进楼宇、进企业。全力打造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依托铁四院加快建设杨园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区,全力推进中南设计产业核心区进一步彰显特色。全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行区,做好武汉SKP开业服务。全力打造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丰富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体验项目和漫游线路,建成昙华林演艺小镇。

大抓项目投资。强化全链条项目推进,加强项目谋划,加紧项目开工,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傅家坡客运站改造等项目规划落地,完成长江沿岸铁路集团总部等项目主体结构施工,实现一批项目如期竣工投用。

猛攻招商引资。坚持全员招商,做实链长领衔推进、行业部门主攻、街道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强化产业链招商,紧盯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实体化运行链长制,深化产业链研究,制定招商图谱及重点企业清单。强化资本招商,充分发挥首义科创母基金牵引作用,投早投小投科技投人才。强化驻点招商,夯实招商“前哨”作用,不断提升以商招商、校友招商、专业招商、外资招商实效。

聚焦创新突破 着力建设数字经济高地

瞄准主攻方向。紧盯软件服务、北斗应用等重点领域,加速打造在武汉市引领示范的数字产业集群。打造软件服务特色集聚区,精准招引数字营销、供应链管理、协同办公等行业Top50企业。打造北斗应用产业先行区,组建北斗产业发展基金,推动空天信息、测绘遥感等关键技术研究转化,打造一批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等领域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支持引导工程设计、商贸文旅、大健康等优势产业数字化升级再造,开拓智能建造、零售电商、智慧医疗等发展新领域。

扩容载体空间。编制实施滨江数创走廊建设规划,改造投用武汉数创大厦二期,引导徐东大街沿线等产业空间打造数字经济专业园区,实现滨江数创走廊集聚成势。围绕打造全省北斗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承载地,推动中科·武大智谷建设成型。

营造发展生态。建强数字应用平台,充分发挥湖北省北斗卫星技术应用协会、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孵化器”“放大器”效应,大力支持各类中试平台、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推动更多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推动武昌智算中心上线投用,建立健全以算力引企育企政策措施。营造数字发展氛围,依托大院大所大企平台资源优势,承办举办数字领域高规格论坛、峰会,开展黄鹤楼星空数创大赛、人才大会等系列活动,形成数融万物、数享生活的发展生态。

狠抓绿色转型 着力拓展双碳产业优势

大力发展碳金融。支持中碳登增强平台功能,配合国家、省、市加快推动碳排放权、核证自愿减排量、排污权、绿色电力等各类环境权益集中登记,依托中碳登、湖北碳交中心研究发布碳市场价格指数,着力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做强全国碳市场中心核心承载区。聚焦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碳科技转化、碳普惠应用等五个方向,加速推动武汉碳清算所落地,依托碳汇大厦推动碳金融产业园区向沙湖周边扩容,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

大力培育碳产业。充分发挥“碳”“船”优势,依托辖区船舶设计研发院所和长江船舶供应链公司,加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全力打造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聚区。抢抓绿色健康生活趋势,推动合成生物健康技术加快转化、绿色科研成果实现量产,谋划打造国际健康油谷、中国(大东门)种子交易中心。依托中建三局、中铁十一局、中南建筑设计院等龙头企业,引导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绿色建造上下游企业,创建一批绿色示范项目。

大力促进碳创新。研究制定促进气候投融资发展政策措施,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动“武碳通”企业库和项目库量质提升。办好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策划举办碳招商、碳论坛、碳创意等活动,扩大全国碳市场中心、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影响力。擦亮“首义论碳”品牌,持续推进低碳机关、园区、楼宇、校园、社区、景区等6类低碳场景建设。

立足功能完善 着力优化城区环境品质

有序实施城市更新。持续提升“三区”功能,启动长江国家博物馆建设,实现滨江地下空间环路通车,推动劲牌集团第二总部、长江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华中金融城启动重要节点提档升级;武昌古城启动三道街、蛇山北坡节点等项目建设,斗级营全面开放运营。加快实施白沙、杨园南北“两翼”更新,推动交通协同创新基地竣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启动得胜桥千年古轴路网规划、武昌湾路网建设,持续新建微循环道路、打通断头路,着力新增停车泊位和充电桩。

持续改善城区面貌。打造精细管理标杆,全面实施“路长制”“马路办公”工作模式,健全街道、社区违建发现处置机制,创建一批精细化管理示范片区。打造洁净亮丽标杆,实施武昌火车站环境综合提升,开展城市道路全域保洁行动,分批次创建一批“席地而坐”城市客厅和“路见本色”标杆路段。打造绿美城区标杆,“一路一策”优化城市道路绿化树种,在重要节点、地铁出入口打造小花园、微公园。

加快建设生态城区。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决护好一江清水,确保长江武昌段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持续推进流域治理,确保辖区全部湖泊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持续守好蓝天净土,开展工地扬尘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治理和危险废物处置利用。

紧盯群众需求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实施“春风行动”“学子聚汉”等专项行动,提高就业创业补贴覆盖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持续新增义务段学位。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让居民享有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优化“一老一小”服务,有序实施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实现重点商务楼宇托管全覆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提升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孤困儿童等困难群体综合救助水平,推进社保扩面,建设筹集一批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市场化租赁住房。

深化基层治理创新。深化共同缔造,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强化党建引领,完善五级区域化党组织架构,健全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机制,推动资源、服务、平台向街道社区下沉。凝聚群众力量,支持小区建设综合服务驿站,做优做强协商议事平台。建立问题“发现、研办、解决、反馈”的闭环工作模式,总结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探索形成管长远、管根本的体制机制。

突出提能增效 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建设为民亲商政府。抓好主题教育成果转化,扎实办好年度10项重大民生实事。着眼为企业降成本、增效能、拓市场,做优“零号员工陪伴成长”品牌,建立政务、金融、社区“三员”服务机制,组织开展“政企连心·亲清武昌”系列恳谈会,进一步深化推进区属国企改革,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关心民营企业、尊重民营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建设法治高效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全面推动审管联动改革,持续推进公正文明执法、政务信息公开,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持续提升政府系统工作人员专业能力,针对性开展数字能力提升、市场思维拓展等培训,全面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强全区中心工作、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督查考核。

建设担当清廉政府。牢固树立干事创业导向,鼓励激发干部敢想敢干敢为,持续开展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整改整治。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审计监督,健全高风险领域廉洁风险防范管理,驰而不息纠治“四风”,长期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展望2024:全面对标一线城区 树立一流工作标准 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武昌篇章

坚持夯基固本 着力增强发展基础支撑

做强主导产业。坚持以总部经济为引领,持续推进四大主导产业向高端化品质化升级。做大总部集聚规模,着力引进各类500强企业区域总部、大型央企国企在汉总部及优质民营企业全国性总部,开展存量企业总部服务培育计划,引导鼓励总部企业加大在地贡献。坚持把楼宇作为总部经济的核心承载,开展新建楼宇精准招商、存量楼宇腾笼换鸟、楼宇服务配套升级和商务环境品质提升“四个行动”。全力打造华中金融资本服务中心,发挥上交所中部基地、北交所湖北基地等平台作用支持企业上市,推动金融网格化服务进园区、进楼宇、进企业。全力打造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依托铁四院加快建设杨园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区,全力推进中南设计产业核心区进一步彰显特色。全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行区,做好武汉SKP开业服务。全力打造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丰富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体验项目和漫游线路,建成昙华林演艺小镇。

大抓项目投资。强化全链条项目推进,加强项目谋划,加紧项目开工,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傅家坡客运站改造等项目规划落地,完成长江沿岸铁路集团总部等项目主体结构施工,实现一批项目如期竣工投用。

猛攻招商引资。坚持全员招商,做实链长领衔推进、行业部门主攻、街道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强化产业链招商,紧盯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实体化运行链长制,深化产业链研究,制定招商图谱及重点企业清单。强化资本招商,充分发挥首义科创母基金牵引作用,投早投小投科技投人才。强化驻点招商,夯实招商“前哨”作用,不断提升以商招商、校友招商、专业招商、外资招商实效。

聚焦创新突破 着力建设数字经济高地

瞄准主攻方向。紧盯软件服务、北斗应用等重点领域,加速打造在武汉市引领示范的数字产业集群。打造软件服务特色集聚区,精准招引数字营销、供应链管理、协同办公等行业Top50企业。打造北斗应用产业先行区,组建北斗产业发展基金,推动空天信息、测绘遥感等关键技术研究转化,打造一批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等领域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支持引导工程设计、商贸文旅、大健康等优势产业数字化升级再造,开拓智能建造、零售电商、智慧医疗等发展新领域。

扩容载体空间。编制实施滨江数创走廊建设规划,改造投用武汉数创大厦二期,引导徐东大街沿线等产业空间打造数字经济专业园区,实现滨江数创走廊集聚成势。围绕打造全省北斗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承载地,推动中科·武大智谷建设成型。

营造发展生态。建强数字应用平台,充分发挥湖北省北斗卫星技术应用协会、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孵化器”“放大器”效应,大力支持各类中试平台、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推动更多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推动武昌智算中心上线投用,建立健全以算力引企育企政策措施。营造数字发展氛围,依托大院大所大企平台资源优势,承办举办数字领域高规格论坛、峰会,开展黄鹤楼星空数创大赛、人才大会等系列活动,形成数融万物、数享生活的发展生态。

狠抓绿色转型 着力拓展双碳产业优势

大力发展碳金融。支持中碳登增强平台功能,配合国家、省、市加快推动碳排放权、核证自愿减排量、排污权、绿色电力等各类环境权益集中登记,依托中碳登、湖北碳交中心研究发布碳市场价格指数,着力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做强全国碳市场中心核心承载区。聚焦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碳科技转化、碳普惠应用等五个方向,加速推动武汉碳清算所落地,依托碳汇大厦推动碳金融产业园区向沙湖周边扩容,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

大力培育碳产业。充分发挥“碳”“船”优势,依托辖区船舶设计研发院所和长江船舶供应链公司,加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全力打造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聚区。抢抓绿色健康生活趋势,推动合成生物健康技术加快转化、绿色科研成果实现量产,谋划打造国际健康油谷、中国(大东门)种子交易中心。依托中建三局、中铁十一局、中南建筑设计院等龙头企业,引导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绿色建造上下游企业,创建一批绿色示范项目。

大力促进碳创新。研究制定促进气候投融资发展政策措施,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动“武碳通”企业库和项目库量质提升。办好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策划举办碳招商、碳论坛、碳创意等活动,扩大全国碳市场中心、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影响力。擦亮“首义论碳”品牌,持续推进低碳机关、园区、楼宇、校园、社区、景区等6类低碳场景建设。

立足功能完善 着力优化城区环境品质

有序实施城市更新。持续提升“三区”功能,启动长江国家博物馆建设,实现滨江地下空间环路通车,推动劲牌集团第二总部、长江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华中金融城启动重要节点提档升级;武昌古城启动三道街、蛇山北坡节点等项目建设,斗级营全面开放运营。加快实施白沙、杨园南北“两翼”更新,推动交通协同创新基地竣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启动得胜桥千年古轴路网规划、武昌湾路网建设,持续新建微循环道路、打通断头路,着力新增停车泊位和充电桩。

持续改善城区面貌。打造精细管理标杆,全面实施“路长制”“马路办公”工作模式,健全街道、社区违建发现处置机制,创建一批精细化管理示范片区。打造洁净亮丽标杆,实施武昌火车站环境综合提升,开展城市道路全域保洁行动,分批次创建一批“席地而坐”城市客厅和“路见本色”标杆路段。打造绿美城区标杆,“一路一策”优化城市道路绿化树种,在重要节点、地铁出入口打造小花园、微公园。

加快建设生态城区。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决护好一江清水,确保长江武昌段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持续推进流域治理,确保辖区全部湖泊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持续守好蓝天净土,开展工地扬尘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治理和危险废物处置利用。

紧盯群众需求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实施“春风行动”“学子聚汉”等专项行动,提高就业创业补贴覆盖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持续新增义务段学位。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让居民享有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优化“一老一小”服务,有序实施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实现重点商务楼宇托管全覆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提升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孤困儿童等困难群体综合救助水平,推进社保扩面,建设筹集一批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市场化租赁住房。

深化基层治理创新。深化共同缔造,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强化党建引领,完善五级区域化党组织架构,健全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机制,推动资源、服务、平台向街道社区下沉。凝聚群众力量,支持小区建设综合服务驿站,做优做强协商议事平台。建立问题“发现、研办、解决、反馈”的闭环工作模式,总结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探索形成管长远、管根本的体制机制。

突出提能增效 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建设为民亲商政府。抓好主题教育成果转化,扎实办好年度10项重大民生实事。着眼为企业降成本、增效能、拓市场,做优“零号员工陪伴成长”品牌,建立政务、金融、社区“三员”服务机制,组织开展“政企连心·亲清武昌”系列恳谈会,进一步深化推进区属国企改革,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关心民营企业、尊重民营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建设法治高效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全面推动审管联动改革,持续推进公正文明执法、政务信息公开,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持续提升政府系统工作人员专业能力,针对性开展数字能力提升、市场思维拓展等培训,全面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强全区中心工作、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督查考核。

建设担当清廉政府。牢固树立干事创业导向,鼓励激发干部敢想敢干敢为,持续开展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整改整治。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审计监督,健全高风险领域廉洁风险防范管理,驰而不息纠治“四风”,长期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责任编辑:喻思薇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