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工作人员进行管家巷夜景亮化工程作业 全媒体首席记者杨东 摄
吴凤柱(图片由作者提供)
□方莉
管家巷文化休闲街区即将开街,在管家巷复建中发现的“提督军门”石碑,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应管家巷建设方的要求,我对此碑进行了认读,正文大字可释读出“湖北提督军门仪堂吴公大人……街道功德碑”十数字,落款为“裴山庙街绅民公颂”。虽然缺损比较严重,但依然可以判断,这是晚清抗日爱国将领、湖北提督吴凤柱整修裴山庙街(东巷子)的功德碑。
吴凤柱,字仪堂,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出生于江苏铜山县崔寨吴庄村(位于今江苏沛县张庄镇),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卒于湖北提督任上。
吴凤柱咸丰五年(1855年)以武童身份应募加入江南义勇营充当马勇。后来随军转战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省,成为湘军宿将,因作战勇猛,战功卓著,历任外委、千总、守备、都司、游击、参将、总兵、提督等职务,并先后获赐“果勇巴图鲁”和“绷僧巴图鲁”名号。湖广总督李瀚章赞其“朴诚勇毅,谙练谨饬”,数次进行推举。李鸿章也曾注意到战场上的吴凤柱“战久愈奋,跃马陷阵,弁勇继进,当者辄靡”。
吴凤柱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表现突出,后被清廷授予“虎威将军”的称号。
甲午战争 英勇抗敌
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作为内地驰援的军队,吴凤柱立下了战功。
一是招募军队,驰赴国难。湖广总督张之洞得到清廷对日宣战的消息后,一边按照清廷要求安排江海一体联防,一边组织兵力北上支援,其中最早派出的就是湖北提督吴凤柱所带领的马队三营——凤字军骑兵500人。这500人,就是吴凤柱从襄阳驻军中挑选的精锐。电文显示,吴凤柱驰援心切,九月初五(10月3日)已经到达天津,并与时任直隶津海关道的盛宣怀商议分别“在襄、枣、河南一带”及当地招募四营,以扩充兵力。此时,由于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的失败,战火已蔓延至国内。吴凤柱奉命调往辽东重镇锦州剿匪,肃清大军补给线。对于土匪,吴凤柱不是一味镇压,而是认为这些穷苦百姓出身的土匪,“能耐苦,不畏死,精练枪械,熟悉地形”,正应该招募过来抵抗日军,于是,他上奏朝廷,在得到允许之后,剿抚并用,收编土匪约3000人为步兵四营,加紧训练。凤字马队三营与步队四营,共七营,就成为他在关外抗日的主要力量。
二是海城之战,杀敌百余。随着清军的节节败退,日军发起了辽东战役,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按照李鸿章的部署,吴凤柱暂留锦州,使其派出营务处总管梁镇率领马步五营为先头部队,开赴牛庄,会合其他军队,攻打海城日寇,大大小小打了十一仗,互有胜负。光绪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四,盛京将军依克唐阿约同凤字军再次会合攻打海城。不料依军误中日寇埋伏,士卒伤亡三百多人,依军溃退,日寇紧追不舍。幸亏梁镇率领的凤字马步军从西南绕出接应,用开花弹猛烈攻击日寇后队,击毙日寇一百多人,夺获洋枪数十件。凤字军与依军前后夹攻,日寇狼狈退回海城。
三是田庄台之战,亲擒敌寇。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初一,吴凤柱得到允许,率领步队中营暨副左营并马步小队等离开锦州,初八到达前线田庄台。日寇于十一、十二两日攻打田庄台,凤字军奉命出战,吴凤柱亲率马步各军冲击,取得三次小胜。十三日黎明,日寇发起总攻,分两路包抄。吴凤柱率队在东南与数百日寇骑兵遭遇,将其击散,随即率队奋力追逐,没想到后面日寇的步兵漫山遍野而来。他奋不顾身,冒着枪林弹雨,督率各队,勇往直前,生擒三名日寇,并夺取战马、刀枪等。冲锋中,吴凤柱左腿被炮子击中,幸亏有皮甲遮护,没有受伤。
四是遭遇不公,险遭降级。吴凤柱在锦州剿抚土匪,受到当地百姓爱戴,百姓自发送旗伞感谢,不料此举遭到了锦州当地官员的猜忌,战争结束后,他们纷纷向上告吴凤柱军队由土匪构成,经常滋扰百姓。结果杀敌立功的吴凤柱不但没有得到表彰,反而被兵部拟降二级,幸亏最后以功劳抵消,没有处分。但是他所募集的四营被就地解散,只带着原来的500骑兵回到襄阳任上。而这些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也不能保全,回到襄阳之后,凤字军在被裁撤200名后,交给其他人“管带”。
吴凤柱建立功勋后,不计个人荣辱,作为一位令人敬佩的爱国英雄,载入史册。
湖北提督 驻扎襄阳
吴凤柱所任的最高官职是湖北提督。我们先了解一下提督这个官职。清代军队分八旗军和汉军,汉军因为使用绿色旗帜,所以称绿营军,提督便是一省绿营军的最高长官,全称“提督军务总兵官”,官阶从一品,尊称作“军门”或“提台”。一般来说,各省分设提督一员,全国共设提督23员。
《清史稿》记载,湖北提督,“节制二镇,统辖提标五营,兼辖黄州、汉阳二协,荆州城守等营”。二镇一是襄阳镇,一是郧阳镇。镇是清代的军事单位,军队近代化后改称“师”。
湖北的总督署,在省城武昌与襄阳之间反复迁移,以驻襄阳时间居多。由于襄阳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提督署即使迁往省城,也仍然在襄阳城内留有提督行署,其具体地点“在城内新街”,临近管家巷。此外,提督行署前旧有提台路,也昭示着湖北提督在襄阳驻扎的历史。多名提督曾在襄阳留迹,如在吴凤柱前后均担任过湖北提督的程文炳,因修建古隆中牌坊而为人所熟知。
吴凤柱任湖北提督的时间,光绪《襄阳府志》记有光绪五年(1879年)、十年(1884年),但据其履历,这两次任职,都是“委署”,属于代理职务,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才是正式补授。为此,吴凤柱曾上专折表达谢意,并申请面见皇帝,得到允许。提督本是从一品官衔,但出于其军功之高,清廷特地拔高一品,赏给正一品封典。
修桥铺路 立碑为证
细读管家巷复建中发现的“提督军门”石碑文字,可知吴凤柱曾出资整修裴山庙街。
所谓裴山庙街,即原东巷子(现为管家巷东西向部分道路)。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里曾有一座裴山庙。同治《襄阳县志·寺观》记:“裴山庙,在小北门内,有顺治年间断碑,仅辨数字,云‘裴山’,不知所自。”古老的裴山庙,到了晚清,人们已经不知道其来历。相关民俗资料显示,裴山庙或是民间供奉痘疹娘娘的地方。这一古老的地名,对研究襄阳传统民风民俗很有价值。裴山庙街也出现在光绪《襄阳府志》中:“咸丰三年(1853年)……于小北门内裴山庙街四贤祠设北堂义学。”又是清代教育史的见证。
同治九年(1870年),吴凤柱以总兵身份来驻防樊城,前后在襄阳驻扎二十余年,其家族资料表明,他关心地方事务,军民关系融洽,往往捐献自己的俸禄,用于修缮城墙、河堤。他生性爱马,经常骑马在岘山檀溪之间驰骋,勤于训练士兵,无私传授战法,深受军民爱戴。在其本传中,也肯定他“官吏军民均能浃洽”。
吴凤柱整修街道的举动,得到了“裴山庙街绅民公颂”,无独有偶,最近襄州区古驿发现的一块石碑表明,吴凤柱曾为附近一座桥捐资修建。此外,光绪《襄阳府志》也记载了他修复宋代抗金英雄孟宗政设伏处一事。在吴凤柱的家乡沛县,也流传着他将襄阳美味高产的冬桃引入家乡造福桑梓的佳话。
如今,管家巷建设中,特地将这块石碑郑重地立在道旁。一条小小的街巷,一块“漫灭”的石碑,奇妙地勾起尘封的记忆,让人们回忆起一百多年前的一位爱国英雄,以及凤字军襄阳500勇士。他们的丰碑,将永立襄阳城。襄阳人民,会永远将他们铭记!
来源:襄阳晚报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