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板桥镇北面两公里处,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徽派建筑的大宅院,青砖布瓦,古色古香,是大名鼎鼎的民主人士冯哲夫先生的故居。宅院前一块石碑上刻有“板桥冯氏民居。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字样,这就是现在人们称的“冯家湾”。冯家湾原名叫“鞠家湾”,明朝时期,冯氏家族从鞠家购买过来后,改建为冯氏家族宅院,人们称之为“新冯家湾”或“鞠家湾冯氏民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本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地方,因为它有幸被冯氏先人看中,在这里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克勤克俭,靠自己的勤劳成为一方富裕人家。清朝光绪辛未正月二十五日,居住在这里的冯宗良,字心斋,在他的家中,生了一个男孩,按族谱取名为开浚,字哲夫,这就是后来名扬荆楚大地的知名人士冯哲夫先生。冯哲夫七岁入私塾读书,二十岁考中秀才,二十五岁入武昌“经心书院”读书,三十一岁被选派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国民教育。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后,任军政府内务部长;南京政府成立,任副总统顾问官。“二次革命”爆发后,辞职弃政回乡,与朋友合开铜绿山铜矿、羊角山瓷矿、大冶煤矿,意欲实现实业救国的梦想。1921年哲夫先生被聘为省立襄阳二师,后任武昌模范小学教师。1927年因病回乡,种花栽竹,读书课诵,造福桑梓,著文编书,《素园文集》五卷,就是他留给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1946年,哲夫先生与新四军领导人刘子厚、黄伟民、李人林、文敏生友善,并受邀在家做客。因其倾向于支持革命,土地改革时以“开明绅士”的名誉被保护。1950年,应邀参加湖北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行至襄阳,因襄江涨水,不能过江而滞留襄阳一月有余。1952年病逝于板桥冯家湾,享年82岁,葬于板桥冯家湾果木冲覆舟山。纵观冯哲夫先生一生,是一位光明磊落,品德高尚,赤心爱国的知名人士;是一位刚直不阿,正气凛然的知识分子,是荆楚大地人们的骄傲,是值得荆楚黎民百姓永远纪念的人,先生的故居“冯氏民居”(新冯家湾),自然成为人们景仰的地方。(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南融媒 陶书云陈新林张宗泽)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