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打卡冶钢的门:看钢花炉火 品人间烟火
东楚晚报 2023-12-15 19:56:51




进入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以黄石大道为界,道路两旁的区域如两个巨大的熔炉,一炉烧的是百年钢厂的炉火不熄、钢花璀璨,另一炉煮的是十里钢城的世情百态、人间烟火。


近日,黄石日报社记者跟随黄石作家罗日新的笔触,打卡冶钢的门,去看《钢的城》一书中,炼钢工人们生活过、奋斗过的地方。



一门到十门

万钢城人的家


阔大方正的厂房沿着滔滔长江一路排开,粗重的黑色管道如一条条巨龙延伸,头也不回地直奔西塞山。作为我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大冶特钢曾有着“钢铁摇篮”的美誉。


银杏树是小巷里耀眼的一抹黄


当年,大冶钢厂沿西塞山方向,依次开了十个门。每个门对应一条小巷子,一直通向黄荆山。小巷里,有密密麻麻的杂货店、自行车修理店、裁缝店、理发店、学校、菜场、商店、饭馆……市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一应俱全。


关于十个门的具体方位,罗日新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一门对应爱民小区,当时大冶钢厂的干部,大多住在厂内和一门。二门对应叶家塘社区,三门就是由外厂进内厂的西总门,四门属于新建区社区。”


二门叶家塘社区


“小时候,我们一家住在五门,也就是黄思湾,我父亲是大冶钢厂广播站站长,因为我母亲是小学老师,早上赶着去上课,父亲经常骑着自行车把我带到厂里。”罗日新回忆,当年西总门下,每天有近万辆自行车像潮水一样驶入或驶出,气势浩荡。


年轻的炼钢工人们,骑着自行车,穿行在人与车的洪流中,哼着《咱们工人有力量》,怀揣着青春梦想和火样激情,开始与钢花炉火对峙的一天。罗日新感慨地说,那壮观的场面烙印在他的脑海,不论何时何地想起,依然震撼着心灵。


过了黄思湾,继续往西塞山方向走,钢厂的六门——工人村曾经是“十里钢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54年起,苏联专家援华,大冶钢厂组织修建了21栋苏式建筑,建成之初,只有厂里干部、技术人员才能入住。1956年,苏联专家撤走后,房子全部分给工人居住,“工人村”因此而得名。


“七门是马家嘴。再往下走,江水遇西塞山回流,形成深水区,当年大冶钢厂在水最深的地方——西塞山以西修建码头,八门、九门是码头向长江开的两个门,十门就是冶钢170钢管厂。”罗日新说。




特色美食和文化街区

留住钢城记忆


“来两个油饺!要炸得焦一些!”清晨的一门,街头巷尾经常可见拿着两个大油饺边走边吃的行人。酥脆可口的油饺,咬一口,粉条滑嫩的口感,夹杂着韭菜和肉末的香味,给寒冬的早晨增添了暖意。这种特色美食和冶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年,很多南下干部住在一门,北方人爱吃包子饺子,而且炼钢工人是个体力活,对热量的需求非常高,所以当时一门卖得最多、最好的就是大油饺,我们也管它叫‘大蝴蝶结’。”罗日新回忆。


他说:“炼钢工作强度很大,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炉子旁边站着,什么都不干就汗如雨下。吃油炸的食物可以补充体力。”还有黄思湾的炸臭豆腐干,工人村的油条、糯米鸡和大麻团,马家嘴的烧烤……样样都能把赖在被窝里的“好吃佬”叫起来过早。


老四门文化宣传廊


走进四门小巷,记者看到,一家写着“绿中行饼屋”的小店门庭若市,这里看似不起眼,却是黄石猪油饼的“形象代言人”。刚出炉的猪油饼飘出浓郁的香味,色泽黄亮,外酥内软,是几代人的美味回忆。


“当年父亲工作的冶钢报社就在四门口,我们经常来买猪油饼吃,有时工作忙,误了吃饭,买两个饼充饥,再泡杯茶,吃得很舒服!”罗日新说,下了班,顺道买几个猪油饼回家,老人小孩都爱吃。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定居外地的工友、同事念念不忘这味道,托亲友给他们寄去。


老街不同于新城,一年四季弥漫着市井和人文的味道,却也总是寄托着怀念和乡愁。


工人村苏式建筑群


工人村里,红砖清水墙、红瓦歇山屋顶的苏式建筑,折射出上个世纪的审美风格。近年来,黄石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修缮保护文物,盘活历史资源,打造文化街区,老城重新焕发生机。


2023年11月,“花漾湖畔·梦剧场”文旅项目开工暨西塞山区服务业招商推介会举行,“钢之城”商业街、苏式建筑群被纳入其中。不久,这里将被打造成为“文旅+生活”“人文+生态”的城市文旅新地标,以全新的形式留住火红的钢花印记。




临江景观

休闲观江好去处


一大早,家住一门爱民小区的曹爱华出门下楼,来到江边开始晨练。与爱民小区仅隔着一条黄石大道的临江街口袋公园,是她和老伴儿每日锻炼、遛弯的首选。


江边冬景


青黑的石灰岩,仿古的白墙黑瓦,高高的拱桥上题着“快活”两个字,一条鱼脊似的狭小山岭原名快活岭,“快活桥”将“快活岭”和周边小区连在了一起,也让附近的居民体验到了真正的快活。


行走在防腐木铺就的休闲步道上,沿路可见海豚彩绘雕塑群,集装箱造型的“甜品屋”,铁锈红木制二层“爱心书屋”,还有随处可见的长江大保护宣传广告牌。


在这里,有人漫步江边小花园,有人在体育器材边锻炼、健身,有人在五彩步道上遛狗、带娃,有人临江远眺,将沿江美景尽收眼底。开门见绿,抬脚入园,如今已成为长江沿岸居民生活的日常。


然而,如今的打卡地,却曾是长江边的生态顽疾。“以前这里常被灰尘笼罩,码头上扬起的煤灰、水泥灰尘吹得到处都是,家里很少开窗。”曹爱华说。


2018年,上窑轮渡市场、砂站、码头陆续关闭;2019年,上窑江滩公园动工修建;2022年,“黄石书房”西塞山区江滩公园分馆开馆。曹爱华的家门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说:“灰尘没了,公园多了,不仅能锻炼身体,还有了看书的地方!”


近年来,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曾经热闹红火的“冶钢的门”华丽转身,叶家塘、新建区、黄思湾等社区在保留老建筑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既留住了几代钢城人的记忆,也让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一扇扇时空之门,连接着黄石工业立市的历史,和向工业旅游城市转型的未来。在任意一处门下驻足,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触动人心,于时光交错中,人们可以尽情感受黄石这座工业名城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娄雅玲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