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唐卫青:永远在耕耘路上的“斜杠”老师
湖北日报 2023-12-15 12:47:52

“大家好!我是《民族学通论》的老师唐卫青……”一身民族风格的服饰,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一说起话来就十足的干练范儿,这是很多学生对唐卫青的第一印象,她是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一名老师,但她也不仅仅只是一名老师。

引路人

“遇见唐老师,我很幸运,我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一度很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是她引导我找到了合适的方向。”提起唐卫青,刘梦就充满感激。原来,刘梦因为比同届同学的年龄更大,在临近硕士毕业的时候,面临工作、家庭、年纪多重压力,对未来感到很迷茫,一直焦虑不安。

唐卫青了解到情况后,第一时间和她联系,耐心的开导并鼓励她,指导她根据自身优势参加辅导员招考,为她分析不同学校的招考细则,手把手指导她做简历,重燃了她的信心和希望。“唐老师那次如朋友、如母亲般的谈话,让我重拾了信心,我能顺利考上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辅导员,说真的,应该感谢唐老师!”

“将学生培养成才是老师应尽的职责,但对于大学老师而言,这个培养应该不仅仅在课堂,还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唐卫青一直强调“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解惑引路”的观点,这是她的肺腑之言,也是她一直在做的事。

不拘一格的“扛把子”

“老师平时是女神,这个拉着大锯的真的是我的老师吗?”张瑞第一次跟着唐卫青做田野调查的时候,被唐卫青“吓”了一跳。

那是一次田野调查任务,唐卫青带着张瑞等学生到利川市鱼木寨做田野调查。正值夏季,酷暑难耐,调研点上,很多乡亲家里都是大门紧闭。跟在唐卫青后面,望着一扇扇关闭的大门,学生们心里有点发怵。

“老人家,您在锯柴啊,我来帮您!”突然,唐卫青把手里的笔记本、笔、调研资料等物品,往斜挎的包里一放,就径直快步走向一个正在锯柴的老人,她热情的跟老人打招呼,自然地拿过锯子,喊来一个学生和老人一起握住树枝。

“这几个都是我的学生,他们没见过这些,我小时候可见的多哟!”唐卫青脚往前稍迈一小步,微微调整身形,就开始熟练地拉动锯子……横锯一拉一推,唐卫青很快就和老人熟络起来。锯柴、码柴、歇息、喝茶,听着老人讲述家里、村里这些年来的变化和鱼木寨的民俗文化,那一次的调查任务完成的很圆满。

多年以后,张瑞已是内蒙古科技大学的一名老师,谈起田野调查,她总会提起那次鱼木寨的经历,她说,“如果让我来评价那次调查,我认为是满载而归,不仅是圆满完成调查任务,更多的是其他的一些收获,是那个“扛把子”老师教给我的、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唐妈妈

对于王文军而言,唐卫青还是称呼为“唐妈妈”更合适。

2023年6月,王文军从湖北民族大学毕业,应聘至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为一名辅导员。身份骤然转变,王文军适应起来有些吃力。

焦虑困顿的时候,王文军想起了唐卫青。“唐妈妈,我要怎么办?”拨通唐卫青的电话后,王文军便向“唐妈妈”诉说了自己的烦恼。电话里,唐卫青一边安慰他,一边结合他的工作实际,和他一起梳理工作思路,潜移默化地教他工作方法,帮助王文军迅速适应辅导员生活。

2023年国庆前,唐卫青了解到王文军独自在重庆过假期,她想到王文军是陕西人,湖北读书毕业后又去了人生地不熟的重庆万州,怕他没有归属感、想家想亲人,又考虑到他刚工作压力大,她询问了一些和王文军比较熟悉的学生后,带着他们跨越山水、几经周转前往万州,为王文军加油打气。

“今天是我到万州后过的最开心的一天,您和师弟师妹们来看我,我感觉就是自己家人来了,您放心,我会继续努力,不负您的教诲和期待!”看着身体不适还强撑着来看他的“唐妈妈”,王文军哽咽说到.......

是迷茫学子求学之路上的引路人,是田野调查里不拘一格的“扛把子”,是学生心里最温暖温柔的“唐妈妈”。在“老师”的身份之后,唐卫青,还有着多重身份,她的“斜杠”每一条都是为了学生,每一笔也是因为学生。

“成为一名老师,我很幸运;成为他们的老师,我也很幸运。”提到自己34年的教学耕耘,唐卫青说到,“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着自己的学生成长成才。”(湖北日报通讯员 康锐)

责任编辑:刘畅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