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那些曾风光无限的襄阳名亭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2-15 10:52:01


重建的汉广亭

岘首山上的桃林亭

□全媒体记者萧雨林 文/摄

亭,为中国山水园林中常见的建筑形式之一。作为短时的饯行、观景、集会或饮宴之所,其有顶无墙的构造虽然简略,却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

在襄阳历史上,也有不少亭子堪称千古名胜。若论名气和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应首推岘首亭(详见本刊《一个人叫响一座山》一文)。除岘首亭外,还有四大名亭频频进入文人的笔端,占尽风情,并惊艳了后世。

桃林亭

旧志皆称,桃林亭建于汉代,位于城南三里处。专家考证,桃林亭原址位于岘山之北。《水经注》中记载:“沔水又径桃林亭东,又径岘山东”,可见桃林亭在魏晋时已是具有地理标志意义的建筑。另,《荆州图副记》中有载:“襄阳县南有桃林馆,是饯行送归之所萃。馆在山麓,故亦以桃林名。”

桃林馆究竟是桃林亭的别名,还是桃林亭的配套设施,难考其详。《南雍州记》中述及桃林的来历,说晋桓冲北伐时曾屯军于此,军士们吃桃后吐出的核于次年春天萌生,之后成为茂林。这个记载经后人考证,纯属传说,因为无论是亭还是馆,汉代已有,而桓冲北伐则是晋代的事。

桃林亭何时成为文人约定俗成的送别之所,已不可知,大概因为桃林亭正好处于“长亭外,古道边……夕阳山外山”的地理环境中,特别适合作为送别之所,南北朝时期的沈约在与梁武帝萧衍《襄阳蹋铜鞮歌三首》的奉和诗中写道:“分手桃林岸,送别岘山头。若欲寄音信,汉水向东流。”

此外,唐代诗人张子容曾在《送孟八浩然归襄阳》诗中写道:“乡在桃林岸,山连枫树春。因怀故园意,归与孟家邻。”作为孟浩然的至交好友,张子容的诗则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张子容的故居就在桃林亭一带,二是孟浩然的故居,即涧南园,也在桃林亭附近。

孟亭

襄阳的孟亭,为纪念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所建,始建年代不详。乾隆年间,守道陈大文复建孟亭于道署东偏,内有孟浩然石刻像,并附诗文。陈大文在《孟亭诗并序》中称,襄阳旧志载有孟亭,亭中绘先生小像,后人续修。也许是皮日休的《郢州孟亭记》影响太大,后来的郡志中认为孟亭在郢州,便删之。陈大文后考《郢州志》发现,清毛会建题孟亭诗曾有“一在襄阳一石城”之句,说明襄阳本来就有孟亭。因此陈大文便“结屋半楹”,复建孟亭,将孟浩然像刻于石上,附以诗文,以此“正旧志之失,且慰仰止之思”。其诗为:

“坐对鹿门深,清诗惬道心。江山长古蔡,风月自桃林。蔓草凄以绿,荒亭不可寻。写图仿摩诘,千载仰知音。”

道光年间,守道杨以增对孟亭进行重建,可见孟浩然在历代士人心中的分量。今日的襄阳孟亭重建于荟园内,虽非旧址旧迹,却也堪慰今人“仰止之思”。

汉广亭

关于汉广亭的命名,是否取自《诗经·汉广》,史志中未见记载。清乾隆《襄阳府志》中载,汉广亭位于城南,为唐代襄州刺史徐商所建,李骘撰记。周围“群山环绕,汉水映带,平陆万里,望之使人感慨”,一名北顾亭。

而清光绪《襄阳府志》中记载襄阳历史上的汉广亭共有三处:一在汉阴驿,即唐代襄州刺史徐商所建,内有江亭一所,即汉广亭;一个在小北门西,为宋淳熙年间安抚使马夔所建;一个在城南,又名北顾亭。

汉广亭的“出圈”,始于曾巩的《汉广亭》:“悠悠汉水长,剡剡楚山密。若与心目期,争从窗户出。太守朴鄙人,迂无适时术。治民务不烦,得意偷暇日。北城最凭高,局促皆旷逸……”后人根据诗中的景物描述推断,曾巩所写的汉广亭应是位于徐商所建的汉阴驿内。

鉴于汉广亭在历史上的影响,襄阳在临汉门公园内重立汉广亭,其位置与乾隆《襄阳府志》中所述的古亭位置大致吻合,也算原址复建。

闻喜亭

闻喜亭名字听上去就很喜庆。旧志称,闻喜亭在城南三里,唐太守裴坦建,赵璘撰记,后废。康熙中,有僧于城东北隅掘得石刻欧阳修《和韩学士襄州闻喜亭置酒》诗,知府沈五杲于是就地建亭,并将其和作勒于石上。后废圮。道光十七年,守道杨以增将亭移建于鹿门书院,仍嵌诸石刻于壁。

文史专家方莉曾专门撰文讲述闻喜亭的来历。裴坦(?―874),字知进,唐僖宗时宰相。闻喜亭的命名,应与裴坦的郡望为河东闻喜(位于今山西运城)有关。据文史专家方莉考证,裴坦于唐咸通九年九月至十二年七月之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当时山南东道的治所在襄阳,闻喜亭应建于裴坦节度使任上。

唐代的闻喜亭尚未闻名于世。到了宋代,闻喜亭无意间得到了欧阳修、梅尧臣和曾巩等一众文豪的青睐,使闻喜亭成为后世文人喜闻乐见的名胜佳构。

欧阳修诗为《和韩学士襄州闻喜亭置酒》:

巀嶭高城汉水边,

登临谁与共跻攀。

清川万古流不尽,

白鸟双飞意自闲。

可笑沉碑忧岸谷,

谁能把酒对江山。

少年我亦曾游目,

风物今思一梦还。

此外,梅尧臣也有一首唱和诗,即《和韩钦圣学士襄阳闻喜亭》:

亭栏下望汉江水,

净绿无风写镜明。

日脚穿云射洲影,

槎头摆子出潭声。

樯帆落处远乡思,

砧杵动时归客情。

使者徘徊有佳兴,

高吟不减谢宣城。

欧阳修与梅尧臣的两首诗均是与韩钦圣的唱和之作,韩钦圣为首唱者,可惜原诗已不存。

熙宁六年(1073年),曾巩知襄州,又为闻喜亭赋诗一首:

闻喜名自昔,广亭临汉津。

飞甍出万屋,地绝无纤尘。

盘道城堞古,远林墟曲新。

静觉耕钓胜,幽宜鸥鹭驯。

赖此荒僻郡,幸容朴愚人。

阁铃昼常寂,斋酿寒更醇。

一樽且勤设,勿负头上巾。

有三位顶流诗人先后为其赋诗,闻喜亭想不出名都难,尤其是欧阳修的诗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此,方莉建议,如今岘首亭、桃林亭、孟亭、汉广亭均已复建,有着千年文脉的闻喜亭若能择地重建,必能为襄阳古城再添一景。

来源:襄阳晚报

责任编辑:曾庆红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