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张福祥,1964年出生,天门市岳口镇人。当过教师、公务员。天门市陆羽研究会副会长,《陆羽研究集刊》主编。天门市作家协会会员。《竟陵风》杂志特聘编辑。编著《天门之水》《陆子茶经通俗读本》。
在天门主城区往西出城而去,会经过一座交通繁忙的大桥,这就是汉北河大桥。站在大桥上南望,可见到从西往东流去的天门河,在此分支北流,这即是人工开挖的汉北河的起点。
分流向北而去的是汉北河,实际上是天门河之改道河。两河在此分道扬镳,天门河由此进入天门主城区,而汉北河向北绕开天门主城区,折向东北,再向东流去,两河殊途同归,在下游的汉川市都汇入汉江。可以说,天门河是一条古老的自然形态的河流,汉北河是一条现代的人工开挖的河流;天门河承载着历史沧桑,是大自然在江汉平原千百年自由挥洒的写意之作;汉北河寄托着当代人定胜天的梦想,是数十万民众双手开河治水患壮举的结晶之作;九曲十八弯的天门河,显现桀骜不驯我为王者的气概;顺直平展的汉北河,展示出循规蹈矩造福人民的时代风貌。如今,两河同源相倚,互补互惠,清流分赏,洪患共御,成为润泽天门大地的孪生之河。
人工开挖汉北河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尤其是在物质条件落后时期,采用原始的人挖肩挑方式,其艰辛的程度一言难尽。那么,为什么要开挖汉北河呢?这要从天门河、从汈汊湖流域说起。
汈汊湖在汉川境内,邻近汉江,地势低洼,西北部迤逦而来的天门河以及溾水(皂市河)、大富水等注入汈汊湖,再汇入汉江,形成汈汊湖水系,总流域面积为8655平方公里。天门河长238公里,上游钟祥、京山境内汛期大量洪水汹涌而下进入平原湖区,而下游汈汊湖出口渲泄不畅,地处中游的天门平原地区洪涝灾害非常严重。
以1969 年汛期为例,共有25亿立方米洪水注入汈汊湖,当时只有汉川闸和东山头闸泄洪,排洪流量为800立方米/秒,只占来洪总流量的30%。汉北平原湖区农田受灾面积达120万亩,其中绝收农田达70万亩,粮食减产2.7亿斤,棉花减产40万担。同时,这里钉螺滋生,血吸虫病流行,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因此,治理汉北平原湖区是人民的迫切愿望,解除本地区渍涝的根本措施是实行天门河改道。
1969年10月25日,国务院批准汉北水利工程列入1970年度建设项目。湖北省安排天门县汉北河施工任务是:从改道河口至麻河渡长65.25公里的河道开挖与筑堤,计划土方2800万立方米。汉北河在天门境内长35.5公里,而天门人民承担的挖河长度远大于此,为什么会这样?除了因为天门是人口大县、劳动力多之外,开挖汉北河主要是为了解除天门的洪涝威胁,应该是重要的原因。实在说,天门作为湖北省第一人口大县,人民受苦受累极为严重,不仅开挖汉北河承担超额的工程任务,修建京山县境内的惠亭、石龙、吴岭、大观桥、绿水堰水库等,由天门人为主甚至全额负担施工任务,在汉川境内兴建沉湖五七泵站,也是由天门人承担土方施工任务。
对于人工开河这项空前的壮举,天门举全县之力,除负担沉湖工程的干驿、麻洋两区外,整个工段从上至下由渔薪区、小庙区、岳口镇、陈场林场、城关镇、多宝区、蒋湖农场、张港区、黄潭区、石河区、九真区、戴湖农场、皂市镇、合丰区、横林区、小板区、卢市区等17个区、镇、场负担,全力展开汉北河第一期工程施工。
汉北工程天门段于1969年11月7日破土动工,11月下旬掀起施工高潮。在施工高潮中,日出勤人数最多达22.97万。由于人工开河工程太过庞大,困难巨火,1970年春,京山、江陵、沔阳三县人民长途远征,支援天门县修筑汉北河北堤工程,长27.17公里,完成土方266万立方米。
天门县施工的河道段面中,上段20公里处于低丘尾脉,挖深1米后便是坚硬的“焦板土”,铁锹一碰就卷口,挖锄只能挖条印。小庙区截河公社民工杨天才,创造了“人工倒土法”,攻克了“焦板土”。下段20多公里是破湖开河筑堤。汉川境内的东西汊湖北堤由卢市区刘集公社施工,有一段长340米、水深2米多,施工异常艰难,公社副主任黄木年带头跳入冰水中抢筑防浪埂,想方设法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天门县境内南堤的老红旗闸堤段,北堤的龙骨湖、沉底湖、庙洼汊、肖严湖等堤段,人们都是在5米多深的淤泥中筑堤,几次出现下陷垮方,但参加施工的领导和民工毫不气馁,排除万难,坚持把堤筑成。
汉北河工地上,按那时集体住宿的惯例,统一以稻草垫底打地铺,再铺上棉絮被褥等,每人只有狭小的空间,地铺上人挨人,不过时值寒冷的冬季,挤在一起也能相互取暖,人们每年出外大干水利都是如此,因此也都适应了这种集体生活。那时,民工上工地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以行政区划组成工地管理机构,县工地指挥部称师部,区称团部,社称营部,大队称连部,工地出工的基本单位是连部,由连部统一落实任务,统一作息制度等,但食宿仍以生产队为单位安排。因国家经济困难,农民上工地修水利都是无偿地义务出工,只给予伙食补助,工地用这补助款买来米、油、菜等物,全用于工地生活开支。每生产队由一名民工作厨师,负责本队民工的早中晚餐。为节省生活成本,有的生产队从队办菜田里运来一些蔬菜以及烧柴等,尽量办好工地伙食,以使民工有充足的体力承担工地繁重的劳动。
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民工们纷纷起床,简单洗漱后,吃下炊事员做的面条作早餐,就赴工地开始一整天的忙碌施工。中午回到驻地吃午饭,稍微休息半小时,就再返工地继续施工,到傍晚日落时分才收工回驻地。晚餐之后,难得有一段休闲时间,但因白天体力劳动太疲累,民工们都早早地躺下休息,同居一室,有的人还会闲聊一会儿,另一些人则已悄然入睡,让疲惫不已的身心早点放松。
在开挖汉北河的同时,天门船闸作为汉北河的配套工程也同步施工。1970年6月19至24日,小庙、渔薪、小板、卢市、城关等5区镇,共12000余人完成了天门河的大坝截流。1971年5月,天门船闸建成,最大通航能力为驳船200吨,最大泄流量250立方米/秒。
1970年5月29日,汉北河第一期工程竣工通水。天门县完成挖河土方1955.8万立方米,标工1830万个,后勤运输400万人次。1972年至1974年,建成张家湖、沿湖、龙骨湖等一批配套涵闸。到1974年,汉北河天门段工程基本完成,天门县共完成土石方3208.7万立方米,标工3003.7万个,投资1935万元。
在开挖汉北河天门段时,挖埋有钉螺土地面积7000余亩。汉北河开挖后,改善了白湖、华严湖的排水条件,有螺面积减少27100亩,增垦农田5万亩。汉北河实行河湖分家,使张家大湖、白湖、龙骨湖、沉底湖和庙洼汊等边河湖泊都建立了专业养殖场,发展了水产养殖事业。
汉北河的建成通水还改善了天门的航运条件,全年通航100吨级船队,天门每年大量商品物资通过汉北河运输,年运量达20万吨。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