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如何围绕武汉“湿地之城”的自然特点,在城市中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画卷”?
“一半山水一半城,令人心旷神怡。”12月1日,不少外地市民应邀乘坐光谷空轨,270度,全景视角,一路飞驰感受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的绿色颜值。
俯视脚下,一条超级“碧玉带”飘逸于光谷核心,豹子溪蜿蜒流淌,连片绿地环绕,处处繁花似锦,水面白鹭翱翔,两岸绿树成荫、鲜花竞相盛开。
漫步在武汉光谷龙泉山、九峰山之间的光谷生态大走廊,宛若踏进一幅水鸟相依、水清岸绿的山水画。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下,相映生辉。很难想象,这座科技城的中心区域,拥有如此大面积的“绿宝石”。
巨大的海绵城市
谁曾想,几年前这里还是荒地、臭水沟。连接九峰山龙泉山的水道豹子溪河道狭窄,往年一到汛期便雨水外溢,导致光谷四路与高新三路、高新四路、高新五路交汇处形成多处顽固性渍水点,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2018年,随着光谷生态大走廊工程的实施,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去年汛期开始,顽固渍水点清零,附近居民李女士感叹:“再也不用担心雨天积水了。”
多年的渍水点不见了,秘密藏在地下。
“这是调蓄池。”长江生态环保集团项目现场负责人指着绿地中的一个小水塘介绍。“别看它小,用处大着呢!”他介绍,这个调蓄池在地下10多米,最大可容纳5000多立方米的水,将雨污水“筛”成清水。此外,零散的小排口附近,利用有坡度的草地、堆砌的石块,形成可调节的雨水花园。
据悉,光谷生态大走廊建设中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围绕全线排口,设置多处调蓄池、兼性塘、好氧塘、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让大走廊变身巨型“海绵体”。下暴雨时,周边雨水汇流到池塘边的排口,先进入兼性塘净化杂质,如果雨量更大,则溢流到相邻的好氧塘,塘内的藻类生物会进一步净化,保障水质稳定性。
“整个大走廊的海绵设计,可抵御50年一遇的暴雨,也为城市增加了透气性。”这位负责人说。
大珠小珠落玉盘
海绵城市建设立足区域生态本底,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跨尺度构建了生态型基础设施,这是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也正是光谷生态大走廊建设的亮点。
透过光谷空轨视角可以看到,这条“绿丝带”周边还围绕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珍珠”。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项目负责人周文武介绍,这些“珍珠”正是项目依据地形所设置的调蓄池、兼性塘、好氧塘、雨水花园等,“池塘可干可涸,有雨时调节水量,没雨时便是绿地。”
经过排口治理、河道扩宽等改造,豹子溪后期通过豹澥湖向上游补水,枯水期生态流量也将得到保证,将变成一条常年有水的城市山丘区阶梯溪潭型河道。
在枯水期,通过生态补水形成连续不断的生态溪流;平水期,形成丰盈蜿蜒的自然河流;洪水期,通过生态漫滩增大过洪能力,形成顺直通畅的过洪通道。
这将解决城市山丘区季节性河流“枯水期无水、洪水期过洪能力不足”的根本矛盾,让“汛期不涝、枯期不臭”的区域水安全,水环境得到保障。
三道融合打造世界级生态走廊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升城市宜居度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国光谷”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结合自身山水格局特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以高水平保护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据悉,光谷生态大走廊北起九峰山,南至龙泉山,东临豹溪路,西至光谷四路,南北全长10公里,种植树木3万余棵,树种逾100种,绿道约12公里,水道约8.5公里。在这里,武汉东湖高新区以光谷科创大走廊为创新横轴,光谷生态大走廊为生态纵轴,充分利用区内“9湖27河12库”水系环境,打造世界级黄金“十字”大走廊。
这一系列关于水的生态蓝图,来自长江生态环保集团。该集团牵头实施的10公里生态纵轴,坚持以水生态修复为基础,以水质改善为核心,实施河道疏浚、排口整治、水系连通、水生植物种植、生态补水等项目,面积相当于8个武汉解放公园,作为全国领先的“穿城连山”的生态走廊,实现绿道、水道、空轨“三道融合”。
目前,生态大走廊高新大道至凤凰山街约7公里主体建设基本完成,将成为光谷生态新名片。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万祎 刘雅进)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