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襄水:襄阳城的文化源头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2-08 16:59:59

图片

襄水源生态公园俯瞰图 马军 摄


在一些襄阳人的认知中,襄阳的母亲河其实有两条,一为汉水,二是襄水。对襄阳这座城市而言,襄水的文化意义甚至要大于汉水,因为襄阳的得名源于襄水。


相比于襄水,襄阳城得汉水之利似乎更多。为什么不用汉水对城市进行命名?其实不难理解。汉水流经的城市太多,如果都姓“汉”,就会出现很多重名的现象,不是叫汉阴,就是叫汉阳。而襄水为襄阳独有,用它来命名,就比较有个性和辨识度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襄水是襄阳这座城市的文化原点,或者说文化源头。


近日,围绕襄水探源这一主题,记者采访了我市文史专家方莉。


文化探源

据方莉考证,襄阳以襄水而得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南郡“襄阳”条下颜师古注引东汉人应劭的话:“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


郦道元在《水经注·沔水》中载:“一水东南出,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一亦载:“在襄水之阳,故以为名。”


清同治《襄阳县志·山川》中有“襄水即今之襄渠”“襄水则凡西南诸山所出之水,由长渠入汉者皆是也”的记载。清光绪《襄阳府志·山川》同样出现过襄水的行踪:“今檀溪已涸,而襄水不改,城西南诸山之水,皆归渠入汉。”


此外,市文物管理处藏有清咸丰年间及同治四年襄阳知府方大湜重修襄水后所作的两篇碑记,分别为《重浚襄水故道记》《重浚襄水故道后记》。这些史料,都清楚记载了襄水的确切存在与流经之地。


那么,襄水的“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尚书·尧典》中有这样一句话:“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说的是在尧执政的时代,神州大地经常发生大洪水。四处漫溢的洪水把陆地分割得支离破碎,还一度包围了山峰,冲上了高陵。这里的“襄”,历代学者都解释为“上”,又进一步解释“水驾山而上曰‘襄’”。如宋苏轼撰《书传》卷一《虞书》称:“汤汤荡荡浩浩皆水之状也,怀,包也;襄,上也,水逆流曰襄。”


“尽管近年来学界对襄水已有诸多研究,但我们仍无法知晓古老的襄水究竟是由谁命名,又为什么这样命名,但是可以想见,襄阳大地上的先民们同样经历过上古大洪水的洗礼,也保留着大洪水冲上高山的记忆,而后来的襄水在夏季山洪暴发,淹没土地,绕山奔腾,再次让人们重温了‘驾山而上’的景工象,襄水或是由此而来。”方莉说。


地理探源

襄水,又称襄渠,俗称南渠。


关于襄水的地理源头,史志中记载不一。方莉认为,要进一步确认襄水的源头,需要从史料和实地踏勘中来交叉印证。


根据《水经注》中的记载,襄水出自“县西柳子山”,此后很多志书都沿用了这一说法。如《大明一统志》称:“襄水在府城西北,源出柳子山,北流为檀溪,南流为襄水,又名涑水。”梁简文帝在镇守襄阳时还曾泛舟到柳子山下寻找襄水源头。如今,柳子山的山名已消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具体位置已不可考。我市几代地名工作者多次对襄水进行溯源,认为襄水真正的源头,位于襄阳城南扁山西麓的泉水坑处。此处原有数孔泉眼,终年涌水不断。可惜近日记者去探访时发现,原来的泉水坑已被水泥预制板整体覆盖,只留了一个小井口,不知何故。


泉水坑的水流经宋包水库,经转子山、官路口北流,汇合摩旗山东麓杨家岗流出的泉水,继续北流,经麒麟店汇合孙家冲所流溪水,进入营盘地,汇合虎头山冲所流溪水,东流经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郑家山,绕岘首山向南流,于观音阁旁注入汉水,长约18公里,流经面积30平方公里。


方莉认为,襄水的这一源头、流向及流域,至少数百年未有大的改变,有清光绪《襄阳县志》中的《襄渠图》为证。


由于襄水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历朝历代对襄水的治理都相当重视。因“每岁夏秋泛涨,民地万余亩辄为泽国”(《襄阳县志·城防》),南北朝时的张邵于两岸筑堤以防水患。唐代以前,襄水流域的地势地貌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当时营盘村、檀溪村等处地势比现在要低,襄水在汇集襄阳城西南诸山与摩旗山东麓之水后,滞留于营盘村一带,形成一个天然洼地湖——“鸭湖”。鸭湖水在湖东有两个豁口溢出,一个流向东南,即今之襄水,一个北向流入檀溪,于历史上著名的汉阴台西注入汉江。唐代以后,随着襄水渠堤和汉江大堤的逐步修建,鸭湖、檀溪湖相继干涸,有限之水尽入襄水。


南宋时期,地方官员再次组织人力对襄水进行疏浚,并在渠边驻军屯垦。宋代时,知府郭杲还修筑了救生堤。


据方莉介绍,明代时,襄阳在城西南角狮子楼湾外侧建响水洞,并从襄水处修了一条引水渠,以连通护城河。同时,开建了南、北二闸以调控渠水与护城河水,引水渠称北渠,南闸所在一段则相应地改称南渠。此后,南渠的俗称一直被沿用下来,并在人们的头脑中被不断“固化”,逐渐取代了襄水这一原名。


采访手记

让襄水文化绽放新的光华

萧雨林


“悠悠襄水去何方,百折不回去汉江。”这是市海容小学校歌中的首句。近年来,有关襄水的记忆被重新开启,襄水文化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随着历史的演变,襄水这一充满诗意的名字曾一度淡出襄阳人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些襄阳市民不知道襄水对襄阳来说意味着什么,更说不清楚襄水的源头与流向。


近年来,在众多文史学者的努力下,襄水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得到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广泛认同。2020年,为了让曾经失落的母亲河得以重生,打造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襄水历史文化长卷,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如今,作为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的两个重要节点——襄水源生态公园与凤林古渡生态公园两大项目已经完工,并已成为襄阳新的“网红打卡地”。据悉,襄水岸线生态修复提升工程第三个重要节点工程也已启动。


文史专家叶植曾说,襄水是襄阳城之根,是襄阳人的母亲河。因此,复兴襄水,就是复兴襄阳的文化根脉。希望我市在今后襄水岸线的景观修复中,能够进一步挖掘并融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襄水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华。

来源:襄阳古城发布

责任编辑:曾庆红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