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荆门分社、荆门市博物馆 联合策划出品
道家学说兴起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思想之一。学派创始人老子,其人其事在历史记载中语焉不详,其思想著作《老子》的具体成书年代也因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老子》研究的一大公案。
迄今所见的《老子》版本较多。除传世本外,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本《老子》,据字体分甲、乙两种写本,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再者,就是1993年出土于郭店一号墓的楚简本《老子》。而郭店《老子》因入葬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楚墓中,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老子》文本。故此,1998年,郭店楚简整理成果一经公布,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掀起老子研究的又一次热潮,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盛况空前。同年5月,首先在美国达慕思大学召开了“郭店老子国际研讨会”,随后,国内外高等学府、学术团体、知名学者纷纷转入郭店楚简研究中来,老子研究即是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郭店《老子》共71枚简,现存1750字。文本未题写书名,现在使用的篇名,乃参照传世本《老子》而拟。郭店《老子》的全部内容,均见于传世本《老子》,总字数约相当于传世本的五分之二,没有“道经”与“德经”的区别。其分章、章序、文字与传世本及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均有较大不同,对先秦时期道家学派和《老子》一书的形成和流传过程研究有着极重要的价值。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刘玉堂先生评价郭店《老子》:“它是我们见到的最原始的、最接近于原本的《老子》,它应该是最可靠的研究老子思想的资料。”
依据形制和契口位置的不同,郭店《老子》可分甲、乙、丙三组。其中,《老子》甲共39枚简。两端呈梯形,简长32.3厘米,残存编连线痕两道。此篇主题为道的存在与运行,道与治国、修身的关系。《老子》乙共18枚简。两端平齐,简长30.6厘米,残存编连线痕两道。该篇对道学的实践进行了描述,重点对修身展开论述,并对已有的道学理论有所发挥。《老子丙》共14枚简。两端平齐,简长26.5厘米,残存编连线痕两道。本篇对道进行了描述,呼唤出现最好的统治者,并提出谨慎用兵的反战思想。
目前学术界对于郭店《老子》的研究,存在多种意见。大致有摘录说、完本说和各自独立说。“摘录说”认为,传世本《老子》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郭店《老子》是传世本的摘录。“完本说”认为,郭店《老子》三组合为一个自足的完整本,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传世本《老子》晚于郭店《老子》。“各自独立说”认为,郭店《老子》三组是不同时期的老子学说,在内容上有承袭和发展的关系。《老子》甲是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乙是道家学说的传播之作,形成于《老子》甲之后,是道学流行时期的作品;《老子》丙是道家学说的发展之作,约形成于战国中期,与《老子》甲在内容上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与《老子》乙在内容上没有关联。关于这一论题的研究,至今仍未达成一致。
(撰稿人:荆门市博物馆范晓佩)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