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再回首——纪念郭店楚简出土三十年②】“改写中国哲学史”的郭店楚简概况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1-30 20:14:09

湖北日报荆门分社、荆门市博物馆 联合策划出品

郭店楚简翻拍图 杨杰 摄

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有两种形制:一种是两端平齐;另一种两端均削成梯形。简长15~32.5厘米、宽0.45~0.65厘米。按照尺寸长短可分为三类:第一类长30.6~32.5厘米;第二类长26.5~28.3厘米;第三类长15.1~17.7厘米。囿于尺寸,每枚竹简书写的文字不定。郭店楚简中,单枚简从上到下最多可达30余字,如《老子》甲;少则10字以下,如《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余者多为20字左右。

书写长篇典籍,必然需要多枚竹简,而成堆散乱的竹简显然不便存放和阅读,因此,古人会用绳索把简扎在一起,此为“编连”,编连好的简即为“册”。从出土简牍情况看,又有“先写后编”和“先编后写”两种方式。根据简的长短和具体的编连需要,简册的编绳有两道、三道乃至四道之分。郭店楚简出土时,编绳已经腐朽无存,但简上留有较为明显的编连线痕,基本为两至三道。

730余枚有字简,墨迹清晰,保存较好。简上文字是典型的战国古文,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书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内容为先秦道家与儒家文献,共18篇。其中道家著作4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和《太一生水》;儒家著作14篇,具体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语丛四》。这批典籍除《老子》《缁衣》见于传世文献,《五行》曾有出土帛书本,其余均为首次发现的先秦佚籍。

郭店楚简翻拍图 荆门市博物馆提供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巅峰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竞相涌现,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也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这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是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两大学派,对其思想成果的继承和研究,历经数千年而延续至今。然而,由于朝代更迭,战争或人为等历史、政治因素,许多文献在流传中逐渐遗失,留存至今的古代文献也多有残缺或讹误,因此,对于研究者来说,出土文献这类原始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样的学术需求下,郭店楚墓竹书的出土显然大大满足了这份渴求。

1998年,荆门市博物馆将竹简图版和释文编辑为《郭店楚墓竹简》,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竹简文本对外公布后,迅即在国内外形成“郭店楚简热”。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说:“郭店楚墓竹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德国汉学家瓦格纳教授更评价说:“世界上只有1947年埃及出土的大批基督教的佚书可与郭店楚简的出土相提并论”。

郭店楚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因其在思想和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2008年,郭店楚墓出土的全部典籍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3年,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撰稿人:荆门市博物馆范晓佩)

责任编辑:李剑军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