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皮道琦)11月29日,嘉鱼县被授牌“中国甘蓝之乡”。这既是嘉鱼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要事,也是加快蔬菜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据介绍,嘉鱼县是全国冬春冷凉蔬菜优势产区,自8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的种菜历史,蔬菜作为嘉鱼县农业主导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生产总面积长期稳定在45万亩左右。按照“万亩连片,千亩成块,一镇一色、一村一品”原则,全县已经建成了四大蔬菜板块基地,即“两瓜两菜”板块、设施精细菜板块、西甜瓜板块、水生蔬菜板块,为全县农民人均每年提供纯收入近6000元。
2022年嘉鱼县蔬菜种植面积达44.79万亩,总产量123.67万吨,产值43.81亿元,占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2%,占农业总产值的80.6%。截至2023年11月,全县秋冬蔬菜种植面积29.5万亩,其中甘蓝种植面积11.5万亩。
“目前,全县拥有蔬菜‘二品一标’认证品种36个,‘嘉鱼甘蓝’更是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为‘地理证明商标’。”嘉鱼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昌纯说,2020年12月7日,由多个国家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认定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四批)的通知,湖北省嘉鱼县嘉鱼甘蓝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赫然在列。
那么,嘉鱼是如何发展甘蓝产业的呢?
嘉鱼县充分与中国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武汉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入合作。以金润农业为代表的企业,每年从中国农科院引进国内外甘蓝品种在本地筛选试种,并于2022年成功参与“思特丹”甘蓝的选育,打破了长久以来嘉鱼县甘蓝品种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成为长江流域越冬甘蓝主栽品种。
“今年以来,累计完成引进试种甘蓝新品种2062个,筛选出适合嘉鱼种植的甘蓝品种2个,其中‘思特丹’甘蓝累计推广面积近10万亩。”张昌纯说。
同时,研究制定了露地甘蓝、大白菜等生产技术标准17项。此外,嘉鱼县每年举行大型甘蓝品种现场会,还邀请各大农科院专家到嘉鱼开展甘蓝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训工作40余次,保障了甘蓝生产技术始终处于全省前列。
“我县以潘家湾镇为核心,簰洲湾镇、渡普镇为辅建设露地蔬菜标准化示范区19万亩,通过推广、套种、轮作等新种植新模式,改善特色产业生产基地种植结构;截至2023年3月累计春甘蓝--南瓜套种面积3.5万亩。”张昌纯说。
为抓市场培育,推动增收增效。嘉鱼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县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87家,其中湖北金润农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此外中粮集团、浔味堂等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县城投公司合作、国美食品利用本地甘蓝产地优势,组建酱菜生产线。
同时,持续推广“三增三减”优质轻简化栽培技术,高效菜园种植技术。截至今年11月,全县累计完成推广“三增三减”种植技术29万亩,覆盖全县蔬菜板块面积达100%,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100%。
为促进绿色发展,嘉鱼县坚持把质量和品质作为蔬菜产业的生命线,把好把牢生产质量关,大力推广蔬菜减肥、减药等健康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模式,推进绿色防控、测土配方等工作,构建起肥沃、安全的蔬菜产地环境。
数据显示,嘉鱼县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达到28万亩以上,覆盖全县蔬菜面积达95%,每年完成各类蔬菜抽检3000多批次,合格率100%;每年对外编发蔬菜病虫害情况报告18期,推广安装杀虫灯、性诱捕器1.3万套以上,覆盖应急防控病虫害14.7万亩。
抓产品认证,引导品牌提升。嘉鱼县始终注重抓好“二品一标”和“农产品合格证”认定工作,2023年完成续展绿色蔬菜商标36个,全部为绿色食品产品,认证总面积超过11万亩。
截至目前,嘉鱼县已累计发展50亩以上甘蓝种植基地257家,与全国200多个大中型超市、22个大型农贸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年蔬菜交易量超过100万吨,“嘉鱼蔬菜”整体品牌形象逐渐形成。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