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武汉木雕”非遗传承人张静:木雕是一种做减法的艺术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1-30 08:43:28

“木雕是一种做减法的艺术,需要一笔一刀地精打细磨。”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武汉木雕”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武汉市青山区钢花村街道南苑社区居民张静在一块块木头的清香中,在一刀刀的精细打磨中,雕刻着属于她的匠人心声,坚守着武汉木雕的文化传承。

“武汉木雕”非遗传承人张静:木雕是做减法的艺术.docx

初露锋芒,拜师非遗传承人

1986年,18岁的张静带着雕刻作品走进了武汉木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时任武汉工艺雕刻厂木雕总设计师邓道航的家中,展示其在雕刻艺术方面的天赋。邓道航对张静的作品赞不绝口,当即就收她为徒弟,并介绍她进入武汉工艺雕刻厂工作。在一刀一刀的磨练里,张静慢慢地将木雕刻进了自己的生命。

后来,受国家体制改革的影响,木雕厂业务量骤减,张静离开了木雕厂,重新投身于系统的专业学习之中,提升自己的艺术理论和审美素养,为后期成为创作型手艺人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008年,学成之后的张静进入武汉城市学院从事动画艺术教学工作,她把木雕带进了校园,开办了木艺兴趣班,将传统木雕技艺和现代设计完美结合,无私地传授给每一位想学的青年。

重拾木雕创作,张静的热情一发不可收,她致力于在更多公共领域将武汉木雕用符合现代潮流的方式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入驻社区,开辟木雕工作室

“武汉木雕”非遗传承人张静:木雕是做减法的艺术.docx

2020年,张静受邀入驻南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辟“张静工作室”,在社区开展武汉木雕的创作与传播。

“喻书记他们非常关心我,之前在家里做木雕空间小、粉尘大,不方便接待来访者,社区办公大楼建成后,喻书记邀请我入驻成立木雕工作室,这样一来,我可以有序摆放电脑、书籍资料和木雕工具等,创作和教学有了更大的空间,前来学艺的学子、参观的居民、高校或政府机构的调研人员也可以在宽敞的工作室里接待了。”张静感激地说道。

“武汉木雕”非遗传承人张静:木雕是做减法的艺术.docx

▲张静与其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在南苑社区四点半学校开展木艺课程教学

除此之外,张静还和南苑社区四点半学校合作,给孩子们提供木艺教学课程。每学期,张静都会从任职学校的木艺兴趣班里选择优秀学生成立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带领他们参加四点半学校的木雕和卡通制作课程教学活动。

精打细磨,做好减法的艺术

“武汉木雕”非遗传承人张静:木雕是做减法的艺术.docx

▲《九歌·云中君》的设计图稿、泥塑稿、成品照片

好的作品绝不是一蹴而就,创作一件木雕作品需经过设计图稿、创作泥塑稿、打出粗坯轮廓、细致刻画、修光、打磨、上漆、装裱等一系列工序,《九歌·云中君》前后花了近半年的时间。虽然工艺复杂,但是张静痴迷其中,木雕技艺日渐精湛。

“武汉木雕”非遗传承人张静:木雕是做减法的艺术.docx

▲《九歌·云中君》作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木雕制作过程中,雕刻刀及其辅助工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传统的木雕工具,现在我们也会结合辅助的电动雕刻机来进行大面积的磨光、打点切轮廓等流程。”张静说:“这样比较省时省力,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花在创造力上,做一些难度更高的造型,创作者不应该固守传统。”

至于用电动工具制作木雕会不会丧失传统手工艺的调性,张静表示,这是很正常的发展过程,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在工具的提升上,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审美的进步,人们自然会选择快捷的工具来提升生产效率。

“如果一直用传统的方式传播教学木雕,会把很多人拦在门外。”在推广木雕体验课程时,张静会用最简单的方法让体验者快速接触木雕,了解木雕的创作流程。如果有愿意深入下来学习的,她会从头开始教,告诉他们每个传统工具怎么用,怎样雕得好看。张静认为,要想把一个木雕做得有韵味,传统技艺里面的某些制作方法和技巧是电动工具无法替代的,这就是为什么需要保留和传承传统技艺的原因。

至今,张静还熟记老艺人口口相传的许多传统技法口诀,如在整个制作流程所需时间的分配上要“一打三修七分掐”;制作花鸟蔬果讲究“花无正果,闹热为先”;人物雕刻讲究“文要儒,武要威,女要秀”,结构比例为“立七坐五盘三半”。

深挖楚韵,做创作型手艺人

“武汉木雕”非遗传承人张静:木雕是做减法的艺术.docx

清咸丰年间,湖北省武汉周边地区的木雕艺人先后搬迁到武汉,其中包括“文帮”派的潘氏神像铺,以此为代表形成了武汉传统木雕行业的源头。武汉木雕沿袭楚汉木俑的风格,作品中蕴含着楚文化的独特韵味。

张静深挖楚文化元素,将楚文化元素与木雕相融合,凸显出武汉木雕特有的味道。她说:“雕刻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文化内涵的外化。”若想让工艺品从内到外予人以美感,需要雕刻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她的工作室书架上摆满了书籍,除了艺术专业书籍,最多的便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艺术典籍等。

“武汉木雕”非遗传承人张静:木雕是做减法的艺术.docx

▲《九歌·少司命》作品

《九歌·少司命》的构思来源于楚辞,少司命是正义之神,也是保护小孩和妇女儿童的神,右手持着正义之剑,左手抱着小孩,飞跃在沸腾的云雾之中,底下的民众在祭拜,祈求她的保佑。整幅作品结合了圆雕、浮雕、镂空雕、阴刻和阳刻等多种雕刻手法,将楚地山川人物、历史风情融入其中,增添了古韵意象,使古朴的木头变得灵动起来。

“武汉木雕”非遗传承人张静:木雕是做减法的艺术.docx

▲《九歌·河伯》作品

《九歌·河伯》描述了大风起兮,波浪翻腾,河伯以两龙为驾、螭龙为骖,溯流而上,一直飞到黄河的发源地昆仑山,面对浩浩荡荡的黄河不禁心胸开张、意气昂扬的场景。张静因材制宜,利用椴木黄中泛白的特性,在这块大而宽的木材上雕刻出完整的场景,成就了现在的这幅大型浮雕作品。

“这个故事的内容非常丰富,我在设计时会考虑选取最有代表性、最有造型的场面来呈现,我会用比较传统的手法为河伯造型,用一种带装饰性的效果来呈现波浪之间的互相层叠,呈现线条之间的组接和穿插。因此,这个作品具有动态的设计美感。”张静介绍道。

勇于探索,致力木雕的传承

“武汉木雕”非遗传承人张静:木雕是做减法的艺术.docx

武汉木雕的传承,一直是张静心中最挂念的事。

她认为,作为传承人,首先要想方设法把技艺传承下去。为了确保武汉木雕非遗技艺得到有效传承,张静在任职的高校开设了木艺兴趣班,采取企业管理运行模式,选拔精英人才进入工作室,以点带面普及非遗技能;以工作室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主线,在南苑社区建立实习基地,开展木艺兴趣班、体验课程、公益教学等实践活动;与湖北省博物馆合作开发文博旅游纪念品;结合自身的经历和非遗传承传播实践,出版专著《灵韵艺术的当代探索——武汉木雕传承人的自我口述志》,得到了众多非遗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其次,是发掘能干的传承人。木雕学艺周期长,工具种类多,对场地有要求,还涉及粉尘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人。学艺者需具备一定的审美和造型基础,能够沉得下心,具备工匠精神。所以,张静在收徒的时候会仔细询问,是不是真的喜欢做手工,静不静得下心来?有没有时间学,有没有条件学?张静吐露心声,“现代社会,能同时具备这几种条件的人凤毛麟角。如果一个手艺人只想把自己的手艺做好,也不管它是否能传承下去,那么这个手艺到最后就真的后继无人了。”

传承、弘扬、守护,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木雕手艺人的努力,才能造就木雕文化的生生不息。时代日新月异,年轻人应该多走进木雕文化、了解木雕手艺,也需花时间雕刻历练,让非遗文化“ 活 ”起来,重新焕发新时代的光彩。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黄甜)

责任编辑:毕可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