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素有“中国柑桔之乡”的宜都,橘园里处处可见白色反光膜,树上插着黄色杀虫板,树下挂着生物防治捕食螨。
“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生产出的精品蜜柑个大皮薄糖分足,每公斤高出市场平均价20%。”农户李志勇笑呵呵地说。
一颗柑橘,在宜都延伸出百亿产业链。这背后有湖北省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湖北省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践行“长江大保护”绿色生态发展理念,通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在长江流域建设若干个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优美、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项目涉及湖北省长江干流两岸的宜都、枝江、当阳、公安、松滋、石首、洪湖和赤壁共8县(市)的16个乡(镇)、51个行政村、10.4万人口。
修渠通灌,农作物不再“看天收”
宜都市地处长江中游,是国家农业部农业区划的宽皮柑橘生产优势区域。
早年在宜都市大战坡村,村里沟渠杂草丛生,农田排灌受阻,给柑橘等农作物造成较大损失。宜都市利用亚行贷款项目,护坡修砌、升级喷灌系统,大战坡村种植柑橘不再“看天收”。尽管去年遭遇大旱,但大战坡村并未受到影响,全村柑橘喜获丰收。
与大战坡村一样幸运的,还有宜都市红花套镇吴家岗村、窑坡垴村、杨家畈村、红花套村、渔洋溪村,高坝洲镇白洪溪村、陈家岗村,这些村都是亚行贷款项目区,实施了水土保持工程、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河道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绿色循环农业工程等。
湖北省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县市因地制宜确定建设内容,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风险能力。
石首市新厂镇是粮食主产区,有耕地面积82171亩,其中水田41022亩,全部种植水稻尽管农业生产方面,耕地高低不平、农田环境面貌零乱、农田管排系统不配套、抗灾能力较低等因素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急需提升。
2019年,石首市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启动,紧紧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综合配套,重点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方面合理规划建设内容,注重提升基础设施配套。
在上闸村,当水通过泵站流出、奔向田间的那一瞬间,村民们都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欢呼起来。农民种植不再为水而忧,粮食产能得以保障。
这样的场景在项目实施地比比皆是。燕窝镇姚湖村,以往没有路,没有灌溉渠,村民四处引水土地仍不“解渴”,卖蔬菜要一筐一筐挑出来。洪湖市亚行农业综合开发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覆盖姚湖村。宽阔的水泥路代替了过去的泥泞路,淤塞的小水沟变成了畅通的灌溉渠,菜地灌溉也由以前的一户一泵变成了集中统一灌溉和更为精细化的喷灌系统。路变宽变硬了,沟渠变宽变畅了,老百姓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啦,腰包也越来越鼓啦,姚湖村也成为湖北省最大的反季节大棚蔬菜基地,年产各类鲜菜上亿斤,产品远销武汉、长沙、南京、北京、太原等大中城市。
水清树茂,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松滋市南海镇剑峰、赵家垸2个行政村地处市郊,国土面积2.74万亩,总耕地面积2.1万亩,由于紧临市区,城里的污水常年流入,导致农田受污染。
为彻底治理该区域,2019年,松滋市南海片区耕保生态治污项目启动,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现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机构能力建设等三大工程。
项目启动以来,截至2023年10月,项目计划工程量已完成生态沟渠治理17.5公里、生态廊道治理7.5公里、氮磷拦截沟硬化28公里、田间道路硬化25.2公里、堰塘清淤整治42口、工程标牌62个,新建排灌泵站16座、淤土清运12.9公里、河堤生态护岸护坡工程700米等,占总工程量的85%。在突出农业生态环保修复的基础上,剑峰、赵家垸2个行政村基本同步实现了“田网、路网、渠网、林网”多网配套。
污水难题解决后,产业转型加快推进。赵家垸村已发展700亩蔬菜种植、100个滴灌蔬菜大棚,主干道全部植栽风景绿化树,建设3处公共绿地,打造“翠竹亭”“红旗渠”“二桥环口”等数个口袋公园,移步生景,村庄清水环绕。如今,走进赵家垸村,路通户,车到田,污水进管网,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同样受益的还有枝江市的董市镇和百里洲镇,项目在两镇实施“水肥一体化系统”,有效解决了当地灌溉和排水问题。枝江市项目今年3月18日开工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输水管道铺设58.7公里、泵房13处、4.4公里渠道清淤等,项目区排灌受阻、水土流失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石首市通过生态沟渠建设,对沟渠边坡进行生态防护或硬化防护等,有效降低了项目区水土流失,灌溉保障率由26%提升至124%,同时温室大棚建设有效保持了土壤肥力的流失,环境监测显示地表水氨氮、总氮、总磷含量较基线值均出现降低,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级,生态效益得到逐步提升。
据了解,湖北省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的实施遵循绿色生态理念,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较好地改善了田间小气候,减少了水土流失。同时,通过实施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病虫害。通过建设生态河流、沟渠,污水变清,生态变绿,实现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三产融合,农民就地就业增收
湖北省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建设,不仅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也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有力推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
当阳市项目区根据农民意愿和土地类型,建成了300亩高标准的蔬菜和葡萄大棚,配套15000米低压管道工程,并融合全域国土整治项目拟建400亩的蔬菜大棚,在项目区建成以大棚蔬菜为主导的5000亩蔬菜基地,形成项目区农业产业多头发展态势。项目区促进了3个农业合作社发展壮大,2100个农民增收,村集体收入年增加40万元以上,亩增收1000元左右。
松滋市涉及南海镇剑峰、赵家垸2个行政村,通过亚行项目的全面实施,直接受益人口1427余户,3000余人。项目在当地举办农民技能与就业培训4次,累计200人次,其中女性参与50人次,有效提升项目区农民技能水平。项目还聘用当地农民870余人参与项目建设,其中妇女人数326人,为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有效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洪湖姚湖村基础生产条件的提档升级,不仅方便了老百姓的农业生产,还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22年姚湖村以“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两委领办创建合作社,吸纳43户农户就业,年收入100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元。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周边县市和邻近乡镇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姚湖村共接待旅游团、亲子游等近5000人次。
据了解,湖北省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辐射带动受益人口数为90797人,其中女性24681人(占比38.1%),生活困难户4895人(占比5.4%),项目创造的就业岗位6650个。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