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赓续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走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治理道路
湖北日报 2023-11-28 17:19:59

O邢起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意味着,乡村振兴已经上升到党和国家战略的高度,在未来几年乃至较长的时间内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乡村振兴,开启了建设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新征程。

振兴乡村的关键还是有赖于乡村治理的质量,如何保证乡村治理的质量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人”。新时代,乡贤的范围扩大了,如退休干部、企业家、优秀农村干部、知识分子等。他们是道德模范,立足本乡,反哺家乡,利用自己才智、资本、信息等优势,服务于乡村经济发展。我们可称之为“新乡贤”。乡贤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政策引导、建立机制、树立典型,赓续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走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治理之路。

一、中国农村有丰富的“乡贤文化”

“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们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乡村文化的核心内容。“礼失而求诸野”,过去,中国乡村保留着丰富的“礼”资源,到处散落着丰富的乡贤文化,这与一批批坚守文化传统的乡贤有密切关系。

“乡贤”一词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乡贤”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乡贤是的道德模范,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和坚守者。有人认为乡贤,即乡绅。乡贤、乡绅和士绅概念相近,究其实质又不一样。乡贤,由乡绅和平民构成。士绅是指有钱人,有可能成为乡贤。乡指地域;绅原指“绅带”。如“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子张将听到的话记录在绅带上,类似于记在笔记上。又如“所谓绅之士者,笏而垂绅带也”。(《晋书·舆服志》),垂绅插笏的仕宦叫绅士。所谓缙绅之士,就是官员。

一般而言,“绅士”是通过读书做官的人。这些人致仕之后,回归故里,就是变成了乡绅。乡贤可能是从未有出去做过官的人,但是,他们是乡村中最有学问的人。乡绅和乡贤的共同点:就是“德行高尚的人、“行比一乡”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丰富,乡贤、乡绅,都统称为“乡贤”,乡贤是“一群特殊的会读书的人物”。[ 费孝通著,惠海鸣译:《中国乡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乡贤”是国家社会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的肯定。一般指那些有作为的退休回乡官员,或有崇高威望的农村本土的贤达人士,道德为当地人所认可,他们对乡村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乡贤,一般是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家乡的爱是无私的,必然会倾其心血建设家乡。他们的根在家乡,他们本身有一定的经济保障,不与民争利,在乡村中没有利益关系,因而,心态比较正,做事比较公道,为乡民岁推崇,有一定的话语权。

汉唐时期乡贤设义仓、建义田、设义学、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魏晋时的“坞堡”,南北朝时的“义门”等,均为乡贤基层组织形式;迄于明清,各州县均还建有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形成一套完整的官方纪念、祭奠仪式。《万历野获编》卷十三:“学宫祀乡贤,最为重典。今乡绅都雄贵,其父必登俎豆。”乡贤的供奉成为标榜家族的手段。乡贤在当地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要比地方官员要高。清代县令王凤生说:“士为齐民之首,朝廷法纪尽喻于民,唯士与民亲,易于取信。”(《牧令书》卷一六)

新中国之前,乡村是自治的,行政权力还未有完全普及到乡村,广大农村完全依靠乡贤自治。温铁军将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模式总结为“‘国权不下县’,其实完整的概括是: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载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页。]乡贤曾承担了“皇权不下县”时代基层的管理职能。那个时代乡贤主要协助官府维护治安、收缴纳税、管理户籍等。

“乡绅要履行如下众多职能:一是治安及税收。明清两朝以及后来的民国将这两项职能委之于保甲长,而保甲长或由乡绅直接充任,或由乡绅举荐。二是民刑事案件的处理。县官处理的民事案件毕竟有限,大多数都是由乡绅处理的。三是赈灾等公共事务组织。赈灾的资金一般由乡绅筹集,包括其他乡务如修路、节庆日庆祝活动等皆由乡绅组织。四是教化民众。乡绅是无冕之王,他们大多熟读四书五经,因而能够通过儒家精神影响教化村民,他们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乡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另外,包括抵御强盗等治安活动也是乡绅组织。乡绅游走于政府和乡民之间,一旦有纠纷,乡绅会为乡民利益奔走,否则它将失信于乡民。这样村民发生纠纷就会自愿找乡绅处理和调解。”[ 邢起龙:《论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隐形作用》,载于徐勇、孙厚权主编:《地方治理新视野》,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版,第114页。]

所以,那个时代乡贤的权力和作用就很大。当然,不是谁的可以获得“乡贤”称号,乡贤的认可是有一个严格程序。

二、新时代重构乡贤文化面临的挑战

乡贤治理乡村的现象退出历史舞台近百年。自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进行批判,西方文化强势进入,乡贤文化也岌岌可危。

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新时代,重构乡贤文化面临多重挑战

第一,大量乡村的消失,乡愁不再。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优秀人才涌向城市,有些地方出现“空心村”,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合村并镇,乡村有逐渐沦落的趋势。弃耕抛荒,农田水利废弛,生态环境恶化。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133972万,增加了7206万,增长5.38%,年平均增加率0.5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占36.11%,与2010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从人口结构上看,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十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2.36亿,农村人口持续减少。乡村逐渐消失,延续千年的乡村文化、乡贤文化正在消退。目前,留守农村的大多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出生的老人。

第二,没有建立乡贤回乡机制。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这批人正赶上改革开放,他们通过考学、经商等途径出去,那是农村烟火气还十足,这两代人还有淡淡乡愁。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即将退休,七十年出生的人功成名就,他们的乡愁正浓,他们是有可能回到家乡贡献余热的,但是,一个现实问题:他们的户口迁走了,老宅基上的房子也没有,甚至有些地方祖坟夷为平地,他们在农村的“根”没有。如何建立乡贤回乡机制,鼓励、引导乡贤回乡贡献力量呢?这是一个基本现实问题。

“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总之,建设美丽乡村,关键要建立留得住人才的机制,包括出台有关这方面的政策。

乡土文化的修复假以时日。自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社会心理得转化有一个适应、复苏的过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众所周知,文化的恢复、传承需要培育人才,需要文化环境的再塑造,这需要一段很长的时期修复。

三、新时代“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乡村振兴,开启了建设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新征程。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借鉴历史,借乡村振兴的福音,重塑新时代“新乡贤”群体参与乡村治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新乡贤包括退休官员、学者、文化名人,成功的有威望的商人等,利用他们的智慧、资源等参与乡村治理,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建立“资源返乡、技术返乡、资金返乡、智力返乡”等平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新乡贤的职能:处理乡村事务、基础设施建设、教化乡民等。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新乡贤是维系乡村稳定的中坚力量。在乡村振兴中,充分调动和激发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他们熟悉国家政策、法律,能够知道百姓之所想,也能够帮家乡人办实事,因而口碑很好。今天通过影视剧,我们仍然依稀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如刘进导演的《白鹿原》中的“白嘉轩”以“仁义礼智信”为处事乡村的标准,满满的正能量,能够为乡民利益奔走呼号。让有作为的乡贤担任村干部。

第二,有助于教化乡里,培育乡土文化。乡贤对地方风气有引领示范作用,他们倡导的美德如“疾风掩草”般影响到乡里。乡贤对于地方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甚至影响后世百年,如明代大儒湛若水,乃广东增城著名乡贤。他建书院、讲学,致仕之后,回到家乡关注家乡教育事业,扶持后学,其俸禄主要用于购买馆田,给学者发工资,编写《崇俭约言》,反对浪费,以致于岭南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更重要的是,乡贤为广大乡村群众,特别是乡村青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把乡贤在外发展中的成功创业经验、先进思想理念、务实苦干精神带回来,引领本地村民见贤思齐、发奋进取,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乡村建设、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第三,有助于乡村经济发展。乡贤有定的威望,具有话语权,比一般村民具有更多的资源优势,通过资源整合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不少在外经商的乡贤,他们通过多年的打拼,已经具有一定经济实力,达到了事业顶峰时期,他们也愿意反哺家乡。他们有灵活的经济头脑,善于商业布局、策划,在投资方向和乡村规划方面是行家里手。他们视野开阔,对投资项目的前景比较敏锐,环保意识比较强烈。

在广水市郝店镇邢家冲就有这样一位口碑极好的乡贤,此人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是一位极有头脑的商人,多年来,致力于家乡生态改造,架桥、修路、根治农田水利等,目前主要植树造林,投资农业水果等,他的“青龙山农业合作社”已有千亩荷塘、百亩葡萄园,还有各种花草苗圃,美化了当地环境,带动了当地就业,成为当地民营企业的一股劲旅。

第四,有助于缓解城镇化压力,节约行政成本。把乡村建设成环境宜居的美丽之地,交通方便、物流方便、教育方便、医疗方便等,并有自己的产业。相信会留得住大量的人,如此,可以避免城市的扩容的压力。乡村成为城市经济危机着陆的理想所在。乡村是“小国寡民”的社会,大家几代人都认识,甚至亲戚连亲戚。因而,乡村的诸多矛盾还是依赖于熟人去解决效果要好。

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目前乡村普遍的治理状况是:村干部职能弱化。许多地方实行跨级管理,宅基地的审批和规划属于国土部门和规划办,不少村干部都是外来的。即使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村民选村干部大多会选择自己关系好的或亲属。笔者认为,村委书记与乡贤可以二合一,如此既可以节约行政开支,也符合熟人社会的乡土特点。

乡村振兴是一项伟大的历史工程,让乡贤回归现代,不能简单地照搬历史,应该合理取舍,构建“邻里和睦、崇德友善”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当然,建立乡贤扎根乡村的机制,不能成为投机的岗位。让广大乡贤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投身到经济社会发展、文明乡风培育、家风民风养成、社会综合治理等事业中来,走出一条乡贤队伍引领经济发展、参与乡村治理、化解社会矛盾、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形成了新时代“乡贤兴乡村”工作新局面,让乡贤泽被乡梓。

作者简介:

邢起龙,湖北广水人,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国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国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为“湖北工业大学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与研究中心”课题成果。202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八批)湖北历史文化名人宋祁及其文献研究(项目编号21ZD219)

责任编辑:刘畅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