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体长125—145厘米,尾长12—13厘米,成年体重70—100千克。肩高70-95厘米。雌鹿个体较小。头部略圆,颜面部较长,鼻端裸露,眼大而圆,眶下腺呈裂缝状,泪窝明显,耳长且直立。颈部长。四肢细长,主蹄狭而尖,侧蹄小。尾较短。
角:雌鹿无角,雄鹿的头上具有一对雄伟的实角,角上共有4个杈,眉杈和主干成一个钝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离较大,位置较高,常被误以为没有次杈,主干在其末端再次分成两个小枝。主干一般向两侧弯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横抱,角尖稍向内弯曲,非常锐利。雄鹿的旧角大约在每年4月中旬脱落,再生长出新角。幼雄性鹿第二年起生角,角每年增加一叉,五岁后共分四叉而止。
毛:毛色随季节而改变,夏季体毛为棕黄色或栗红色,无绒毛,在背脊两旁和体侧下缘镶嵌着许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点,状似梅花,因而得名。冬季体毛呈烟褐色,毛厚密,白斑不明显,与枯茅草的颜色类似。颈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条黑色的背中线从耳尖贯穿到尾的基部,腹部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块,其周围有黑色毛圈。尾背面呈黑色,腹面为白色。
食性和反刍性
野生梅花鹿以草本植物为食,食性较广。通常以植物嫩叶、嫩茎、种子以及果实为食,有时也吃树皮以及苔藓类的植物。由于自然盐分的缺乏,梅花鹿还常到盐碱地添食盐碱。
梅花鹿也是一种反刍性动物。反刍是指进食经过一段时间后,将在胃中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才能充分吸收食物的营养。
栖息环境
梅花鹿生活于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地区,不在茂密的森林或灌丛中,这样有利于快速奔跑。晨昏活动,生活区域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春季多在半阴坡,夏秋季迁到阴坡的林缘地带,冬季则喜欢在温暖的阳坡。白天多选择在向阳的山坡,茅草丛较为深密,并与其体色基本相似的地方栖息,这样可以较早地发现敌害,以便迅速逃离。夜间则栖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阳的山坡为多,栖息的地方茅草则相对低矮稀少。性情机警,行动敏捷,听觉、嗅觉均很发达,视觉稍弱,胆小易惊。由于四肢细长,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跃能力很强,尤其擅长攀登陡坡,那连续大跨度大跳跃,速度轻快敏捷。
繁殖方式
在春季和夏季,群体主要是由雌鹿和幼仔所组成,雄鹿多单独活动,发情交配时归群。具有繁殖能力的成年鹿一年繁殖一次,多在每年8~10月,孕期大约为30周,每胎有一只小鹿。幼仔身上有白色斑点。
神农架自然博物馆梅花鹿标本
一、长寿
根据哺乳动物寿命计算公式,鹿的20岁相当于人的250岁;鹿的30岁相当于人的370岁。一般梅花鹿寿命在二十年左右,在哺乳动物里面算是长寿的了。
二、再生能力
鹿茸的再生能力:鹿茸以每日1点2厘米的速度生长,是所有的哺乳动物无法比拟的。
三、心肌功能强大
梅花鹿是靠奔跑来逃避天敌对他的追赶。它们在奔跑中可以骤然停下,回头观望。这个动作充分体现了鹿的心肌功能强大。
四、超强的自愈能力
骨折自愈,梅花鹿腿骨折后,三天敢着地,十天敢奔走,二十天恢复如初。鹿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哺乳动物中最强的。
五、强大免疫力
鹿血中的免疫蛋白的含量是人体的三倍,SOD的含量是人体血液含量的7-10倍。鹿自身免疫力非常强,基本不得传染病。不小心吃到一颗有毒素的野草,也一点事都没有,身体有特殊的解毒功能。鹿受伤后,伤口会自然止血,而且很快自愈。
六、性能力强(一夫多妻制)
小鹿2-3岁就会交朋友了,一头雄鹿可交配15-20头雌鹿。
俗话说“鹿身百宝”说的就是梅花鹿。鹿茸、鹿鞭、鹿血等均有大补元阳,强筋壮骨,延缓衰老,提高记忆力,润肤养颜等功能,是传统的滋补佳品。梅花鹿自古就是皇帝和达官贵族的长寿补品。明代知名医学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曾记载:“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兽,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良草,故其肉、角有益无损”。
梅花鹿副产品可入药的达17种之多,鹿茸、鹿鞭、鹿胎、鹿血、鹿心、鹿肾、鹿筋、鹿肉、鹿骨等均可入药,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养生保健功能,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甚至被称为“中医钻石”。
梅花鹿是一种长寿的仙兽,在古代被视为神物,人们认为鹿能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
在民间百姓的心中,梅花鹿还代表他们心中隐藏着的另外一个愿望。我国古代,官吏的薪给通常被称为俸禄。“鹿”字恰好与“禄”字同音,因此百姓就用梅花鹿来隐讳地表达出他们求官求财的愿望。
佛教与鹿的关系也很密切。佛本生故事中很多与鹿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九色鹿舍身救人的故事。梅花鹿是人们心中愿望的指代符号,具有文化象征意义。
鹿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历代壁画,绘画,雕塑中都有鹿,如传统的寿星画像上会有蝙蝠、梅花鹿、寿桃的元素,分别象征着“福、禄、寿”;汉代的骑士射鹿图,佛座上的卧鹿浮雕;现代的街心广场,医院小区也以鹿作为装饰图案,千姿百态,生活气息浓厚,创造美丽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国养鹿历史久远,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就有驯鹿的记载,是世界养鹿历史悠久的国家。殷纣王建筑了“大三里,高千尺”的鹿苑,这是中国养鹿最早的文学记载,那时养鹿主要是食肉、衣皮、观赏。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的记述了鹿肉的烹饪技术。到清朝鹿肉则成为贡品。近代由于养鹿业发展,以鹿肉为原料的佳肴不下百十种,成为我国食文化的光辉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