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武安镇位于南漳县东南 25 公里,蛮河与黑河在此交汇,形成了特有的水源优势,历史上曾有“小汉口”之称,也是南漳建制最早的乡镇,如今又是南漳经济、文化重镇。
武安镇的来历,要从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白起说起。秦昭襄王28年(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率兵攻楚,拦蛮河水,开渠灌鄢。因白起伐楚有功,秦王封他为“武安君”,封地为“武安郡”。
据有关史料记载,战国七雄争霸,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大有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统一全国之势。公元前 279 年,秦国觊觎楚国物华天宝,对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兼并战争,秦昭王派号称“杀神”的大将白起,率领几十万大军,进逼楚国别都鄢城(今宜城),遭到楚国重兵把守,在久攻不下之时,白起经过实地观察,决定利用鄢城及周围的地势条件,在鄢城百里之遥的南漳县蛮河谢家台河段上垒石筑坝,开沟挖渠,引水破鄢。这场战争,白起开渠引水淹死鄢城数十万军民,取得重大胜利,紧接着又沿汉江东下深入楚境,攻下楚国都城——郢。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鄢郢之战。楚顷襄王被迫流亡,八百多年的强盛楚国就这样灭亡。白起为秦王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秦昭王封他为“武安君”,其含义是“能抚养军士,攻必克,战必胜,得百姓安居”,故名“武安”。
战争结束后,功成名就的白起,来到自己的封地,大兴土木,修建武安君府邸,建立行政区划,取名“武安郡”。后来居民增加,建筑物增多,形成一座集政治、商业、文化为一体的集市。明清时期,曾修有城池,称为“武安堡”“灵溪镇”。从民国时期起,恢复为“武安堰”。现称“武安镇”,简称“武镇”。
明、清时期,由于蛮河上游没有大型水利工程设施,白起渠又久废未修复,水源充足的蛮河水与清凉河在此交汇,直流而下,河面最宽时达六百多米,很多船只走蛮河在宜城汇入汉水,后进长江,直达汉口,因此各地商贾云集于武安堰上,形成了上、中、下游三个码头,并拥有相应的船帮和船舱,平常日子停靠的船舶就有四百多只,旺季停船绵延三千多米。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一派商贾云集的繁华盛景,“小汉口”之美称由此而来。
从公元前 279 年白起建立武安郡算起,武安镇已经有 2290 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乡镇区划之一。(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南融媒 敖少华 赵丽 陈新林)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