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武昌地名的前世今生
一部手机游武昌 2023-11-15 14:25:56


滚滚长江惊涛拍浪,蜿蜒前行,龟蛇锁江处,武昌古城屹立于蛇山之麓。

从历史深处走来,这座位于大江之畔的城池,用1800年的时光踏出了一道波澜壮阔的路。

武昌老地名犹如拓印在武昌千年古城这条路上的一个个足迹,每一步都算数。将老地名的前世今生翻开来看,那些闪着细碎之光的故事不禁浮现于眼前。


WuChang

大成路



都说烟火人情,最是治愈。街巷里的市井百态,则是一道过瘾的下酒好菜。大成路,一定是把人间烟火和江湖豪情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地方。

大成路,原名玉带街,东起解放路中段火巷口,西止彭刘杨路西端,长330米,宽20米。1933年扩建,因东端北侧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庙,改名大成路。1967年改名兴无路,1972年恢复原名。


如今,早晨的大成路属于过早和买菜的人,菜市场人声和老街坊们寒暄的声音把大成路渲染得格外可亲。下午四时,大成路则由日间模式切换成宵夜模式,迎来一天中最繁华热闹的高光时刻。


WuChang

青龙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眼中的巷子,武昌也有,如青龙巷,不同的是,繁华而热闹。

这条始建于明代的老巷子,一端连着粮道街,一端通向民主路司门口、户部巷,因其弯弯曲曲,如逶迤蛇行,故名青龙巷。这条近500米的巷子,明清时,曾是赴考的秀才文人喜爱的宝藏地;民国至解放初,曾是老武汉人的购物天堂。


如今,随着网红地铁站司门口黄鹤楼站外的一段红墙爆火出圈,青龙巷也火了一把!美食店、日化用品店、美发店、书社等店面在这里茁壮生长。

招牌上的陈垢代表着地道,临街锅灶跳动的烟火和油香则是活泼的本味。这里的人们守着自己的摊子,在人声喧嚣中,次第出场,各施所能,成为城市里不可或缺的一个注脚。



WuChang

粮道街



“民以食为天”,粮道街在吃上向来认真,气势从来不输。清朝时期,这里设置过粮道署衙,是省府衙门及封疆大员们长期的“快乐大本营”。粮道署衙相当于现在省粮食局,因此,不难看出,粮道街与粮食有关。

现在的粮道街,美食丰富,可能就是百年来人们一口一口接力吃出来的。


粮道署衙早已不存在,粮道街成为了一个地名,也成了武汉人眼中过早的美食街,外地游客来汉必打卡的一条街。火爆的人气与市井的烟火气在这里交织,尤其是街上的赵师傅油饼包烧麦,队伍蜿蜒至街边,人头攒动,还能看到不少拖着行李箱前来慕名打卡的游客。


WuChang

户部巷



户部巷在古代就有,所处之地有钱有粮有权,妥妥的宝藏之地。明清时期,武昌城内衙门云集。

现在的司门口附近,以前是中央布政使司衙门在武昌府的办事处机构所在地,故称为“司门口”。布政司主管钱粮户籍,民间称为“户部”。户部巷在粮库和金库之间,于是被称之为“户部巷”


随着城市发展,户部巷变成了一条“汉味小吃第一街”,囊括了众多风味美食,凭借这个响亮的名片声名远扬。近年来,户部巷经过了整治提档升级改造,街区环境焕然一新。

加上地铁5号线的开通,司门口黄鹤楼站成为武汉最美地铁站之一,站在这里拍黄鹤楼成为经典打卡项目。从户部巷出发,可畅游武昌江滩,也可徜徉在武汉革命博物馆等红色景点,还可以去文艺范的昙华林逛街品茶看戏。


WuChang

黄鹤楼道


黄鹤楼道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条依蛇山自然形成的小街,清末可以沿此路登蛇山到达黄鹤楼旧址。最初,此巷贴近送子庵巷,一些贫民和难民在这里建立了房屋,如此形成的小巷很不规则,一头紧挨蛇山脚下,另一头钻进了送子庵巷中部。

黄鹤楼道,是武汉最早以黄鹤楼命名的街道。据1962年《武汉市街道名称簿》记载,当年黄鹤楼道的门牌号码只有1—38号,1972年送子庵巷归并黄鹤楼道,让这里的门牌号一下增加到100多号。也正是因为两巷合一,造就了如今的黄鹤楼道弯曲狭长,巷中有巷。


WuChang

马道门



位于得胜桥的马道门是清代古巷,曾经官府在此饲养战马、官员坐骑及车辆用马。当时,战马进出都走这里的专用通道口,为此道口处还特意设置了铁栅栏门楼。也就是说马道门这里曾经真的有马道,也有马儿奔跑的足迹。

如今,马厩早已不复存在,仅剩下马匹进出口处的一段道路,成为居民区的通行道。人们在昙华林街区漫游时,还可看见马道门的门牌,在热闹的街巷中热情地欢迎每一位到访的游客。

出品 | 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
采写&编辑 | 程佳怡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