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湖北麻城:凝心共建教联体 携手迈进新征程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1-15 15:07:30

2023年暑期,麻城市教育局按照湖北省、黄冈市要求,认真贯彻落实麻城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教联体改革项目,通过“城联乡”“强联弱”“大联小”等方式,将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公办学校组建成27个融合型教联体(初中7个、小学13个、幼儿园7个)。目前整体局面呈现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在信息化上做文章,高效发展源动力更足

教联体改革后,同一所学校不同校区有的相差几十公里,如何实现每周的集体教研活动?麻城市教育局用信息化赋能教联体建设提质增效。

10月31日下午,在第七小学的网络教研室内,学校各校区全体一年级数学老师相聚线上举行集体教研活动。来自木子店校区的新进教师陶西子深有感触地说:“网络教研为我们这些新手搭建了学习平台,让我们在聆听、分享、交流中解决了很多教学困惑,提升了教学能力,让我对自己的教育生涯充满信心。”

1麻城:凝心共建教联体 携手迈进新征程.doc

(第七小学举行一年级数学教师线上集体教研活动)

为实现教联体多校区的统一管理、师资共享,实现一校带多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实现跨校教研,推动各校区优质均衡发展,麻城市教育局制定了《麻城市教联体信息化建设方案》,计划投资0.88亿元进行信息化建设。今年将麻城市第七小学教联体(共9个校区)作为试点,搭建了教联体信息化管理平台,运用网上巡课系统、网络教研系统、同步课堂系统、网上阅卷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校园巡查系统等,探索“信息化赋能教联体融合”,为教联体建设提质增效。目前已完成了试点建设及试运行工作,实现各校区之间跨地域、跨空间同步互通,资源共享。下一步将在全市各教联体整体推进,切实做到以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

在均衡上见真章,优质资源覆盖面更广

优质均衡是基本均衡的迭代升级,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那么“优”在哪?“均衡”在哪?不是简单的农村学校向城市学校看齐、低标准学校向高标准学校靠拢的问题,而是一个补短板、达标准、优结构、提质量的过程。

“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三小的课堂,不只是距离上的靠近,更是我们和三小师生心与心的结合。作为一名乡村小学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城区的优质课堂,我感到无比幸福。”在上完书法课后,麻城市第三小学大田铺校区谢家垸小学周紫婷感动地说。

1麻城:凝心共建教联体 携手迈进新征程.doc

(麻城市第三小学党总支书记侯登峰为顺河校区学生执教软笔书法课)

9月26日,麻城市第三小学四个校区八所学校同步举行“坚持立德树人 争做明雅好少年”主题教育活动,顺河校区100名学生和教师代表走进三小参加主题教育活动。他们参观了三小校园,与三小学生共进午餐,体验学校“雅”文化办学理念;走进现代化的功能室,体验了书法课、美术课、音乐课和体育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据了解,第三小学在编班、课程设置、作息时间、教学活动、教学进度、资料使用、教学资源、教学检查、教研时间、集体备课、德育活动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都实现了基本统一。

教联体组建后,全市教育系统坚持N个校区都是一个学校的理念,推动治理结构重建,形成教联体集体决策、校区执行、年级管理、分线检查的闭环机制。学校各处室职能直接分线指导督办各校区业务,打破校区壁垒,实行“7个一体化”管理、“17个统一”质量标准输出,实现统一部署、统一联动。杜绝“削峰填谷”等现象,正确走好“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路线,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在服务上下功夫,社会群众满意度更高

老师强不强?校园环境好不好?食堂卫不卫生?去学校方不方便?在每一位家长心中,都有自己对“家门口”学校的评分标准。

“之前孩子在城区就读,我租房子陪读,生活压力大,今年看到家门口焕然一新的好学校,我把孙女转回来就读,我更方便照顾家里农活,孩子也变得更开朗了。”第十一小学迎集校区学生吴奇梅爷爷高兴地说。

1麻城:凝心共建教联体 携手迈进新征程.doc

老吴说的家门口的好学校,是第十一小学中馆驿迎集校区,离他家仅有500米。此前因生源流失,规模不断缩小,为了孩子教育,他只好将孙女吴奇梅送到城区读书,他租房陪读。今年秋季学期,得知实行教联体改革,中馆驿镇迎集小学成为麻城市第十一小学的校区,师资力量增强,校园环境提档升级,一度沉寂的村小学又焕发生机,老吴果断将孙女转回中馆驿镇就读。

今年秋季学期,麻城市教育局加大保障共促共进力度,强化校车服务功能,新增校车线路21条,对268名撤并教学点需要乘坐校车的学生,优先安排校车接送,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校车接送,都能方便上下学。实施补短板工程,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09亿元,安排城乡基本建设项目35个,建好建强教联体本校区,改善农村校区办学条件,推动各校区办学条件整体提升。开通新的校车路线、提档升级校园基础设施和城区龙头学校的加持,麻城多所乡镇学校出现城区转入就读的回流现象,“择校热”得到进一步缓解。

在保障上出实招,师资力量分配量更均

教师的交流轮岗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流动起来,那么如何保障教师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呢?

“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成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您。”金秋九月,从麻城市第八小学龟山矮桥校区的一栋教学楼里,传来了孩子们嘹亮而快乐的歌声,这是董红梅老师正在上音乐课。

1麻城:凝心共建教联体 携手迈进新征程.doc

(董红梅老师在课后服务上指导孩子们合唱)

第八小学龟山矮桥校区多年来没有新进专职的体、音、美教师,经常让语数外老师兼职代课,校长刘速利感到十分苦恼。今年秋季学期,麻城市第八小学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各校区实行教师“走教”“交流”模式,改善小学科教师紧缺的现状。矮桥小学也迎来了首位专职音乐教师董红梅,填补了学校音乐课的空白,给学校增添了活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董老师不仅执教了音乐课,还担任了学校合唱队的指导老师,在她的带领下,学校的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同学们对这位会弹琴的音乐老师十分的崇拜。现在,音乐课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董红梅老师说:“刚开始来龟山的时候我还很不适应,可当我注视着学生们真挚的眼神,里面映照着他们对音乐的热爱,我决定安心留在这里,通过艺术,让孩子们见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走出去。”

据悉,今年教联体改革以来,麻城市教育局用“三大保障”强力促进师资资源均衡。一是强化制度建设支撑,全面细化完善教联体教师交流、干部管理、财务后勤、信息化、综合评价、安全工作等23个管理制度,形成可复制、操作性强的管理“蓝本”。二是强化政策保障支撑,加强对教师关心关爱,争取经费支持,设立教师交流轮岗专项经费;教师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等方面向教联体学校倾斜,激发教师活力。三是强化住房保障支撑,在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和支持保障,保障教联体教师交流轮岗生活住房。确保教师下得去、上得来、教得好,从而促进资源均衡、师资均等、质量均优。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坚持安全至上、质量为本,持续巩固龙头学校“强”的成效,补齐校区“弱”的短板,克难奋进、久久为功,全力以赴推进教联体建设取得更好的实效,完满完成上级领导和社会群众赋予的时代使命。”麻城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范成华表示。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罗意)

责任编辑:秦楣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