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朱金波
11月10日,《曾国历史文化研究》新书首发式暨曾、楚文化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随州市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曾、楚历史文化及其与楚国的关系进行了研讨交流。
《曾国历史文化研究》由武汉出版社出版,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楚学研究所所长、文化学系主任黄尚明教授。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曾国历史文化及其与楚、鄂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出版得到了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流学科建设经费资助。
传世文献没有关于姬姓曾国的明确记载,《春秋》等史籍仅有少量随国历史的材料。可以说,今天能够恢复曾国的部分历史面貌,主要还是依靠考古发掘的曾国遗存。《曾国历史文化研究》一书依据考古实物资料及出土文献,结合传世文献,对曾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梳理;在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存有争议或未曾涉及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黄尚明教授介绍,课题研究方法将考古学和历史学相结合,讨论的问题领域较宽,包括曾国的族姓、地望与曾侯世系,曾国贵族的称谓与曾国职官,曾国贵族婚姻,曾国都城和疆域的变迁,曾国的历法、乐律和文字,曾国丧葬礼制,曾国青铜器的分期与特征、铸造技术与装饰工艺,曾国陶器的分期与特征,以及曾国的近邻——鄂国的历史变迁。在时贤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一些问题提出了看法。
例如,该书提出,倾向于曾、随为一国二名;对曾侯世系进行了考证,认为可以确定曾侯身份的共有12位;周成王分封南宫括于曾国,实际到任的第一位曾侯为曾侯谏,曾侯谏可能就是南公。同时,书中对曾国职官、疆域、乐律、历法、文字、丧葬礼制等进行了探讨,对曾国青铜器、陶器类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各期青铜器、陶器的文化特征。此外,本书还涉及曾、楚之间关系,如考证了两国贵族之间的婚姻关系等。附录部分又利用新发掘的鄂国考古资料,研究了鄂国的地理和历史变迁过程,阐明了东鄂说和西鄂说的历史背景。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曾国历史文化研究》一书展开研讨,重点就曾、楚文化和曾、楚之间关系进行了交流。
据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对楚文化及其源流、与其他地域的文化关系等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已成为全国楚学研究重镇。武汉出版社不仅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在学术出版方面也围绕本地高校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学科,打造了一批精品力作。
此次活动由武汉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武汉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文化学系与楚学研究所承办。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