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快看荆门博物馆里的文物名,字你认识不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1-07 09:31:55

今年5月,荆门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启用。新馆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约6400平方米,通过专业的展陈设计全面展示馆藏精品文物和本土文化,凸显荆门馆藏特色和地域特色。新馆开放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看着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却叫不出它们的准确名称,是不是感到有些困惑呢?簋、甗、罍、匜、盉、簠……这些字你知道怎么读吗?近日,晚报记者走进市博物馆,带你认识一下馆藏文物名称里面的生僻字。

guǐ

簋是一种盛食器,类似于现在的深腹碗,圆口。陶簋是荆门市博物馆收藏品之一。昨日,在市博物馆一楼史前展厅里,晚报记者看到了2010至2011年沙洋叶家湾遗址中出土的陶簋。陶簋保存完好、颜色鲜亮,陶身略有裂纹。

叶家湾遗址位于沙洋县后港镇李台村,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壕沟、房址、瓮棺等,出土有陶器和石器。该遗址为大溪文化中晚期的环壕聚落遗址,2016至2017年,为配合浩吉铁路工程,又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

据讲解员介绍,和陶簋陈列在一起的陶钵、陶盘等,均产自大溪文化时期。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于鄂湘渝三省市,距今约6500至5300年,时代相当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中期。荆门是大溪文化分布的重点区域,遗存显示,除狩猎和捕鱼外,当时已有种植、畜牧等生产活动,并形成了小型村落。此外,那个时候人们已拥有了制陶工艺。

(图中6号即为出土的陶簋)

yuè

石钺前身是作为生产工具的石斧,后来演变为武器,最后成为权力和威严象征的礼器,多为酋长、部落首领所有。

石钺是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存,是原始社会史前文明最高军事指挥权的代表之物,是皇权王者的象征。该石钺为2018年沙洋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M174出土文物。

(图为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时期出土的石钺)

在市博物馆二楼的商周展厅里摆放着一个1987年包山楚墓M2出土的、像水瓢一样的盥洗器,它叫铜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盥洗器。《左传》有“奉匜沃盥”的记载,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匜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匜在中国西周中晚期出现,多有四足。春秋时有三足和无足的匜,无足的很像瓢。战国的匜都没有足。

(标号25为出土的铜匜)

在市博物馆二楼的商周展厅里摆放着1987年包山楚墓M4出土的铜盉。铜盉古代一种盛酒器。一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形状较多,一般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盉之间有链相连接。盉从商代至战国都有,尤其盛行于商和西周。商代的盉多欵足(空心足);还有一种异形盉,流在顶上,主要见于商代前期。周代的盉欵足的较少,多四足的。春秋战国时出现了圆腹、有提梁的盉。

(标号23为铜盉)

在市博物馆二楼的商周展厅里摆放着1987年包山楚墓M2出土的铜簠。簠,古代祭祀或招待客人时盛放谷物的器皿。其基本形制为长方形,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标号7为铜簠)

léi

在市博物馆二楼的商周展厅里摆放着1987年包山楚墓M2出土的铜罍。在《尔雅·释器》中这样写道:“彝、卣(yǒu)、罍,器也。”郭璞注:“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罍一般为盛酒器,也可作为盛水器使用,形似壶。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通常在一侧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罍主要流行于商和西周。方形罍一般为商代器,圆形罍在商和西周都有。

(图为铜罍)

yǎn

市博物馆二楼的商周展厅里还摆放着1987年包山楚墓M2出土的铜甗。甗,是一种蒸食物的用具,也是重要的礼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开始使用陶甗,青铜甗出现于商代晚期。甗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甑(zèng,音赠),下半部分是鬲。在甑的底部有很多通气的小孔,称为“箅”(bì,音壁),将鬲注满水后加热,蒸汽可以通过箅进入甑内,将里面的食物煮熟,原理与今天的蒸笼相似。甗在湖北的西周青铜器中有较多的发现,有方形、圆形,也有连体和分体等不同造型。

(图为铜甗)

责任编辑:祝华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