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 李维君
早在20年前就有朋友介绍,严家祠堂值得一看,但直到最近两年,才真正一睹芳容,而且是接连几次踏访,有阴天、有晴天、有雨天,或单反、或手机、或航拍,硬是把它看了个够、拍了个够。
再次踏访严家祠堂,依然心生感动。
严家祠堂正厅。李维君 摄
七老婆婆捐资建祠堂
位于咸丰县唐崖镇大水坪村的严家祠堂,距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址10公里,是当地严氏家族的宗祠建筑。
从唐崖集镇到严家祠堂的公路虽然不是很宽,但完全由水泥浇筑,沿途古树参天,各种风格的吊脚楼不时从车窗向后隐退,几处陡坡和急弯,有惊无险。临近祠堂的地方有一空旷的院落,当地人叫祠堂小学,朗朗书声已成既往,学生都已转入集镇上的学校,校址正规划建设大水坪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祠堂坐落在民居之中,距离校址200米,其黑白辉映的马头墙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显眼。临近祠堂的公路边上,有一尊一米见方的石刻招牌,上书“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家祠堂”,落款是“湖北省人民政府”,时间为“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六日”。
我们到达的时候,当地严氏族人正在祠堂的外围种植一种长青树。
年近八旬的退休干部严峻,对咸丰严氏的起源与发展颇有研究。严峻告诉我们,清乾隆年间,从贵州印江县峨岭寨迁入咸丰的严启智的父亲严琅有四个儿子,严启智是长子,有文化并擅长地理风水,遵父命入咸寻找居住地。由黔入鄂一路寻找下来,先是来到咸丰的二仙岩高山平地,见这里土地肥沃,且人烟稀少,就选了一个叫白衣袖的地方落脚,并将父母和三个弟弟启彦、启能、启荣接来共同创业。其时严琅年事已高,冬天受不了高山风寒,又命严启智另寻新居。严启智下山寻找新的居址,最后看中大水坪一个小地名叫龙洞的宝地,就以教书为业,在福山脚下搭棚授课,并逐步购置田产,渐渐地在龙洞立住脚跟,并将全家移居龙洞,发展成咸丰龙洞严氏一支。
据传,严启智有两个儿子,长子严大道共有七个儿子,其七房严修达夫妇勤俭创业,逐渐挣下了一份丰厚的家产,不幸的是他们的几个儿子均早丧,抱养的侄子及其后人也不幸早故。修达之妻被族人称为七老婆婆。眼见后继无人,七老婆婆临终之前深谋远虑,在其时任族长的堂侄严道美的主持下,决定将宅基地和家产悉数捐出,用于修建严家祠堂,既能避免族中财产之争,又为族中做一善事,便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古迹。
修建祠堂时,严氏家族已经在咸丰定居了120多年,从严琅算起,当时已经繁衍了七代人。族中就以七房捐出的宅基地和财产为基础,派人到贵州参照印江严氏宗祠为蓝本,以宅基地的实际地形精心设计了祠堂的建筑格式,并由族中集资弥补资金缺口。
祠堂正厅上方横梁上,一行用墨和朱红书写的楷体文字:“钦赐花翎盐提举司贵州即补直隶州梦简监,光绪元年小阳月二十五日监立。石匠杨胜锡,梓匠徐登甲。”记录了当时修建祠堂的相关信息。清光绪元年即公元1875年,距今140多年,其墨迹依然清晰可辨,而且在横梁的正中还有一圆形图案,内环为太极八卦,外环为一行汉字,形似一枚“公章”,因才疏学浅,不敢臆断。
大山深处藏建筑奇葩
严家祠堂是一栋砖木结构、坐南朝北的四合院,祠堂主体建筑分为门厅、庭院、正殿三个部分,总建筑面积约736平方米,外面高墙环围,内部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古朴庄严。
当走近掩映在青山翠竹中的严家祠堂时,你不能不感叹,在这偏远的小山村,竟隐藏有如此壮观的古老建筑。悬挂在祠堂正大门上方的“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匾牌熠熠生辉,无疑对祠堂的多重价值给予了肯定。
门厅是木质结构,共有三个大间,高约6米,正中是六扇镂空雕花木门,据说只有族人中了进士或者族人中出了大官及重大祭祀活动才能打开,平常只能从侧厅大门进出。
过了门厅即长方形天井,正中是八块大石板围成的棱形放生池,池内经年不干,兼有消防功能,其外壁上雕刻有宗规十六条,四条压顶条石精雕云纹。
在放生池与亭院相接处斜置一石雕艺术珍品——镂空雕刻盘龙石,盘龙石下端雕的鲤鱼跳龙门,上端刻的三龙戏水,龙鱼交错,龙龙相盘,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奔腾在云海波涛之中,活脱欲出,形象生动,刀法精细。将青石镂空雕刻出这等精致逼真的画卷,其工艺水平之高,令后人称奇。
从天井两侧拾级而上直达正厅,可见“富春遗范”“敬宗收族”两块金字牌匾。内设三座供奉历代祖先牌位的木质神龛,正中主神龛专用于供奉“严氏堂上历代昭穆考妣神主位”主牌位,整体略高于两旁神龛。据年长者回忆,神龛柱外套有两条活动的木龙,栩栩如生,可以绕柱上下移动。龛门正中上方雕有一大蜂窝,工蜂欲飞欲落,幼蜂踊动欲出,活灵活现,象征家族兴旺发达。两侧神龛稍低于主神龛,做工精度稍次,但也不失精美,用来供奉严氏历代较有名气的已逝先辈的牌位,遗憾的是三座神龛已损毁。
正厅与天井间建有一亭阁,飞檐翘角,一活动长梯可达亭顶,亭顶有一小房间供族长、执事等商量议事。每当族中议事时梯子会被撤去,其他人不得入内,显示了族长的威严和执事的庄重与神秘。托住亭阁的柱础是一对上等青石精雕细刻的公母二狮,左为雄狮滚绣球,其口中含有一活动石球,伸手入内可以任意拨动,但无论从哪个方向与任何角度都无法把石球取出;右为母狮乳幼狮,母狮形态慈祥,狮毛飘逸,幼狮顽皮可爱。狮座是方形,雕刻有“孟宗哭竹”“杨香打虎” “辕门斩子” “文王访贤”“单刀赴会”等八幅忠孝仁义历史典故图案。
祠堂四围风火墙紧围,墙基用条石砌成,墙体由青砖镶砌,一斗一眠,交替而上,错落有致。墙脊是琉璃镶嵌的彩色图案,亭阁照面的木枋上 “槐荫会”“七仙女送子”等木刻画,刀法精巧洗练,线条自然清晰,形态栩栩如生。
族规家训拂廉政清风
每一次走进严家祠堂,有意无意地触摸或扫视祠堂内那些饱含历史沧桑却又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石头或者木头时,无论是从艺术角度还是出自人文关怀,心中都会泛起涟漪,产生遐想:为七老婆婆的大义决绝,为时任族长的远见公断,为能工巧匠的超凡智慧,更为祠堂内的族规家训……
严家祠堂的门厅里侧窗户,镶嵌着用木头雕刻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篆字。祠堂的正厅两侧壁立着多块石碑,分别题“首士戒规六条”“增美奖章六条”“释回惩章十二条”及“宗祠规序”等,这些“族规”“戒规”“奖章”“惩章”与放生池四围雕刻的“宗规十六条”一起,构成一部完整的家族法规,让家族治理有章可循,奖罚分明。这些图文石刻约有20多处,不仅刀法精练,线条流畅,其内容向上向善,与当前提倡的“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纪律挺在前面”等不谋而合。
《首士戒规六条》规定,“值年首士除经始二人外,务要公正廉直,合族信服者为之,不得徇情私相推代。若无公正廉直之人,则于有力之人众议当之,无力之人决不可任。”这与我们常说的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防止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如出一辙。《释回惩章十二条》规定,“祠中公事办事者不可从中图利,违者议罚;祠内有犯十恶不赦者请国法议处;首士公直,族中忌妒或明行排挤,阴行陷害者归族公议究办。”《增美奖章六条》规定,“值年首士公而忘私者,讵可家食,当从重议奖;祠中公事认真办理者,照事议奖;祠中子孙能光前裕后者,无论文武并亦量力补助,若能奋发有为者更亦从优给,亦毋得徇私增减;族中有尽致尽伦可为一族楷模者,富贵者当破格尊崇,贫穷者当破格周恤,以为一家表率。”这些与我们平时要求的建章立制,赏罚分明,又是何等的相似!
时隔140多年,祠堂内“乡约当遵”“职业当勤”“节俭当从”“邪巫当禁”“勤则职业修,惰则职业惰”“务要公正廉直,不得挟私武断,不许私行贿赂”“士者则须先德行,次文艺。切勿因读书识字,舞弄文法,颠倒是非”“祠内人有嫖、赌、盗窃、包揽词讼、会匪土豪,一切不务正业者,皆宜改过自新。如怙恶不悛,因而滋事者或国法或家法,家长与首士毋得姑贷”等条文,仍犹如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谆谆教诲警醒着后人。
“追溯历史,咸丰严氏都是汉代名士严子陵的后裔。”严峻说,正是这些严厉的家训,使得严氏家族人丁兴旺。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