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1-02 08:20:24
近日
长江沿线首个
“规建管一体”风貌管控规划
《宜昌滨江地区风貌管控规划》
获市政府批复
此次规划范围为市域内长江干线流经乡镇,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涉及中心城区主要滨江地区,面积约44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滨江地区约280平方公里为核心管控范围,通过“山平水阔”的江岸建设,绘就“只见云山不见城”滨江风景,营造“山水城共融”。规划以“做美滨江”为核心,描绘山水辉映、蓝绿交织、人城相融的千里江山图,展现“一江三美”的景观风貌。上游段(秭归至南津关),塑造“青峰峡江隐小镇”大美山水风貌。呈现远岭青峰、两崖夹江、小镇隐于山水的景观格局,强化“一江七水、两脉青山”的青峰峡江格局,营造隐于山水的灵动小镇。中游段(中心城区),塑造“一半山水一半城”江水山城整体风貌。落实“滨江控宽度、南岸控高度、北岸控密度”管控要求,展现“一半山水一半城”和谐风貌。下游段(东部未来城-宜都-枝江段),塑造“江阔绿野田园城”风貌。强化“远山阔野、河湖密布”的自然格局,控制组团规模、管控基准高度、留足生态岸线,探索小组团分散式布局模式。守护江水、山丘等特色资源,构建“一脉三楔,四园多丘”的山水格局。一脉碧江翠影:一条沿长江而下的大美风景;三条城边绿楔:黄柏河-牛扎坪绿楔、文佛山-龙盘湖-观音山绿楔、纱帽山-善溪冲-顾家店绿楔,管控宽度1-2公里;四个郊野公园:城市中央公园、白云山郊野公园、猇亭绿心、石宝山郊野公园;多座城中山丘:保护自然山体,建设城市公园。建立梯度有序的“三级地标体系”,结合规划中心等级、现状地标高度、特色管控意向对各级地标地区的风貌管控目标、高度控制、特征建筑比例等提出精细化管控要求。塑造秩序井然的景观风貌体系,依据城市发展脉络与现状风貌特征,营造5类城市地标、2类景观廊道、5大特色风貌区的景观风貌格局,加强风貌管控,强化城市形象。滨江控宽度,建设“山平水阔”活力江岸:滨江公共空间范围为长江水体(常年水位线)至沿江大道临江一侧道路红线之间区域。北岸新建地区和点军城区滨江公共空间宽度不小于200米,艾家地区及特殊标志性建筑不小于100米。存量地区结合更新改造控宽,葛洲坝片区滨江公共空间宽度不小于70米,猇亭区开展工业岸线整治滨江公共空间宽度不小于100米。推进滨江三层空间、五大活力提升行动。滨江第一层建设生态江滩,实施江滩显绿,开放9处亲水节点;滨江第二层建设城市阳台,实施江岸公园三道贯通、沿江大道改造和南岸风景道建设工程;滨江第三层更新5个滨江开放街区,提升临江界面公共性。南岸控高度,绘就“只见云山不见城”滨江风景:以“北岸看不到南岸新建建筑”为原则,结合现状山体地形,形成“四区五级”管控。山前地区建筑隐于绿,新建建筑高度不超过当地代表树种栾树高度;山后地区建筑藏于谷;邻山地区建筑高度不超过邻近山体高度的1/3。聚焦临江一线山水,做美山景公园绿链。保护翠福山-磨基山-四方山-荆门十二碚等连绵起伏的自然山体风貌,展现南岸滨江地区“碧江翠影”风景画卷。北岸控密度,营造“山水城共融”:原则上新建住宅建筑高度不超过18层、55米。中心区纯住宅地块、安置住房及市域快线站周边住宅高度可适量提高,原则上不超过80米。城市特色更彰显,聚焦山、水、文化要素,加强望山视廊、江边、山边、水边的特定管控。完善连山通江的蓝绿网络、建设6个宜居社区、建设五一商圈活力街区、有机更新西坝岛为特色文化街区。
责任编辑:张厚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