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战国早期《二十八宿图》衣箱。(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温静
位于湖北省博物馆南主馆的“曾侯乙”展厅,是海内外游客备受青睐的热门展厅。其中一件战国早期的《二十八宿图》衣箱,常常被众多游客围观。很多游客并不清楚,这件衣箱上描绘了约2400年前古人眼里的“斗转星移”,系二十八宿全部名称迄今所见的最早记录。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前往湖北省博物馆一探究竟。
《二十八宿图》衣箱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衣箱盖、身分别用整木剜成,高40.5厘米、长71厘米、宽47厘米。器内髹红漆,器表黑漆作底,朱漆绘二十八宿图和其他纹饰。衣箱盖顶左右两侧,分别绘制着白龙和青龙。盖面中央有朱书篆文“斗”,环绕“斗”字顺时针依次书写一圈秀丽规整的小字,有角宿、亢宿、氐宿等,即二十八星宿。
何为二十八星宿?湖北省博物馆社教部讲解员胡昊深入浅出地介绍道,二十八星宿,其实是一个天文学概念。先民为了方便观测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等星的运转,便将黄道及其附近的星星,划分为28个面积不等的区域作为观测坐标,这就是二十八宿。衣箱盖正中醒目的“斗”字,指北斗七星,古人通过斗柄的指向来判断季节。仔细观察衣箱,可发现“斗”字通过笔画的延长线指向四个星宿。结合星宿图右上角所书写的四个小字“甲寅三日”,并核对古历,有学者认为,这幅星宿图描绘的,应为公元前433年农历大年初三傍晚的天象。
曾侯乙衣箱为何选择这一天来记录呢?胡昊介绍称,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而言,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很重要,一开始古人依据“虫叫草长”来确定时间,后来发现天上的星星更可靠。古人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和变化,掌握它们的运行规律后,来确定春耕播种时间,而“甲寅三日”,便是万物复苏的立春时节。据记载,在这一天会举行“籍田礼”,天子和诸侯需亲自手持农具耕田,为百姓示范,以劝民务农。
有学者认为,曾侯乙衣箱《二十八宿图》,表明古人天文认知已达到一定水平。此外,其表现的“斗转星移”关系,只有在纬度偏北的黄河流域才能观察到,表明中国的二十八宿体系并非像此前认为的来自古印度。
2400余年过去了,古人仰望的那片星空及所思所想,被这件衣箱保存至今,使观众得以在博物馆“穿越时空”去体会古人别样的浪漫。
曾侯乙衣箱上的《二十八宿图》。(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