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黄丹,1983年出生,自2005年秋走上三尺讲台至今,她已在教坛默默耕耘18个年头。寒来暑往,弹指一挥间,她始终怀揣着一颗丹心,无怨无悔; 黄牛精神,勤耕不辍。
从教之路,缘分使然
2005年7月大学毕业以后,她只身一人前往广州各大招聘市场参加招聘会,在求职期间,认识了现在的爱人,为爱毅然决然和他一起回到山区,扎根山区,开始了从教生涯。回到通山,第一次工作的山区学校是通羊镇宋家桥小学,从大城市到小村庄的环境落差,一时很难适应。让她花了很多时间来调整,每当在异乡流泪的时候,时时浮现一张张纯朴的笑脸让她有坚定下去的决心,慢慢的她也开始喜欢上了这个山区学校,课余时间,她也会和孩子们一起上山扯竹笋、摘野芹菜、扯鱼腥草,她也教会了孩子们用QQ视频软件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聊聊天,让这些留守儿童也能通过屏幕感受到父母的爱,在宋家桥任教的时候,她为了留守儿童成立了一个“心连心”的组织团队,定期为留守儿童上心理健康课,给他们玩心理教育游戏,并组织一月一次的关爱行动,探望村里的孤寡老人。让这些孩子在感受爱的同时也在播撒爱。正是这一段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从事教师这个行业的决心,用爱感化孩子们!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第一天踏上工作岗位,她就深刻的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育出优秀的孩子,自己在专业上就需要不断学习。多年来,她积极的参加各种专业培训,重新学习大学的专业知识,不断的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2017年,她参加湖北省全省优秀教师思政展评课,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有了信心和基础,之后的学习工作中,她积极钻研参与课题研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变为一篇篇的学术论文,在一些重要的国家刊物上发表。从教18年间,她潜心向优秀老师学习取经,经常研读知名班主任的专著。如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段惠民的《做智慧的班主任》等等。书中一个个教育案例,蕴藏着一个个恰到好处教育智慧,她仔细研读,反复揣摩,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育人的工作方法,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师者如光, 微以志远
她热心于数学教学,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她遵循数学教育原则,不断学习新课标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倡导“尝试、讨论、汇报、实践”四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独学、互学、群学、共学”。为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她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开展“数学小讲师”“我的错题我负责”等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分层设计作业,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她的课堂,不仅关注孩子的今天,更关注孩子的明天,关注孩子的终身发展。她喜欢优生,但也从不放弃学困生,对于暂时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是倾注了满腔的爱心和耐心,做到了多谈心、多家访、多引导、多鼓励,并采取组织“同桌互帮”、“学习小组”、“单独辅导”等措施,帮助学困生走出思想的困境和方法的困境,并努力寻找和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趁势鼓励,促其发光。
深耕教坛, 引领新人
教师团队是一个不断扩大的梯队,新人的不断补充才有不断发展的活源。她认真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积极参加省里和市里的举办的优质课比赛,给老师们上好示范课,主动邀请老师听课、评课。她用心指导青年教师,主动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对年轻教师有问必应。通过谈心、问题探讨、教案辅导、相互听评课、教研教改交流等结对帮扶形式,做好青年教师的结对帮扶指导工作。帮助老师们解答在教学中的疑惑,鼓励年轻老师积极参加讲课比赛,耐心帮助年轻老师磨课,使他们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从教18年来,她一直坚持送教下乡,为乡村教学发挥着自己微博的力量。
水到渠成,硕果累累
从教18年来,她是幸运的,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获得了许多的个人荣誉和称号:国家级论文奖、县骨干教师、市优秀青年教师、县师德先进个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省优质课一等奖、市优质课一等奖、县优质课一等奖、省级课题主持人、县级课题主持人、咸宁市教科院兼职教研员、咸宁市名师工作室成员。各类荣誉、考评奖状琳琅满目,这是她18年来辛勤工作的见证,也是对她奉献教育事业的肯定。
教育是一份崇高的事业,更是一份爱的事业。她始终坚信:成绩永远属于过去,今后只有不断地完美自我,才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在平凡的三尺讲台尽一份责任,在山区教育献一份微博的力量。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