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买椟还珠”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在楚人过度包装、郑人取舍不当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一个大秘密:楚人用来装珠宝的楚式漆盒,以它的精巧异常,在先秦价值或不输于珠玉。
近日,荆州博物馆文博专家刘德银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称,楚地出土漆器数量已逾万件,其中不乏精美盒子,成语“买椟还珠”不经意间为楚国漆器做了千年广告。
图/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市博物馆
2000多年前的精美盒子
《韩非子》中记载的工艺繁复、华丽无比的“椟”,我们今天已无法目睹其真容,但并非毫无线索。椟,即木匣,而词典对“木匣”的解释为:收藏东西的器具,通常指小型的,盖可以开合的小箱子、小盒子。据此推测,买椟还珠的“椟”,大概指楚人的漆盒之类。
说到精美的楚式漆盒,不得不提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漆奁。该器物出土于荆门沙洋包山楚墓。漆奁盖外壁用土黄、桔红、海蓝和棕色等颜色,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的图画。漆画展开全长87.4厘米,宽5.2厘米,描绘了战国时期楚国贵族车马出行的场景。整幅画人物姿态各异,猪犬腾跃,车马有序,情节首尾连贯、过渡自然,被誉为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长卷“连环画”,体现了楚国漆器高超的制作工艺。
荆州博物馆藏战国漆木彩绘猪形酒具盒,出土于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由雕刻和挖制两种方法制成。全器内髹红漆,外黑漆为地,用红、黄、灰、棕红等色绘龙纹、凤纹、云气纹等,并绘八幅一组的宴乐狩猎图,描述楚人举行狩猎和宴乐活动的生动场面,则是我国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受楚文化影响的曾国,同样拥有大量精美漆器。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彩绘漆鸳鸯形盒,出土于随州曾侯乙墓,腹部两侧分别绘有撞钟与击鼓等舞蹈图案,是反映中国古代音乐舞蹈与绘画艺术的罕见的材料。
楚地出土漆器数量已逾万件
荆州博物馆文博专家刘德银在《湖北出土战国秦汉漆器》一文中介绍,湖北战国楚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按其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器、丧葬用器、乐器、兵器、车马器、文娱用品等六大类,共80余种。其中生活用器又可分为,饮食用器、居室用器和梳妆用器等。
他称,楚国漆器造型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依据各种漆器不同的用途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既实用又美观。楚国漆器制作工艺,在胎骨制作、漆器髹饰、彩绘纹样等方面都非常讲究,成就了楚国漆器的卓越。
刘德银还介绍道,战国时期,楚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达到鼎盛期。就楚国漆木器出土情况看,发现地点之多、品种之繁、数量之巨大、保存之完好,都远超同时期的中原各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楚地出土漆器数量逾万件。
湖北是楚国的腹地,出土的漆木器更为集中。出土漆器的重要考古发现有:随州曾侯乙墓、荆州天星观楚墓、江陵望山和沙家楚墓、江陵雨台山楚墓、江陵九店楚墓、荆门包山楚墓、荆州望山桥楚墓、枣阳九连墩楚墓等。
刘德银称,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漆器来看,无论是保存质量、器物类型、制作工艺、造型艺术、花纹图案等,楚国漆艺所达到的高度是同时期其他诸侯国所无法企及的。楚文化不断从外来文化中吸收养分,并很好地利用了楚故地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最终成就了战国时期漆器艺术发展的高峰。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