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十堰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思考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0-23 19:54:05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稳定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改善民生和满足人民幸福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十堰市服务业“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战略部署,是助力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任务,是立足两个大局、顺应产业演进规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十堰疫后恢复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的现实需要。

一、服务业的内涵与分类

1985年,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第一次对第三产业作出明确划分,将第三产业计入国民经济总产值中。1987年,国家统计局对第三产业作出了界定,将第三产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的总称。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规划中,首次将第三产业改为“服务业”。

服务业与第三产业二者的内涵基本相同。长期以来,我国同时使用“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两个概念。 一般认为, 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 与其他产业产品相比,服务产品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就统计视角而言,服务业可分为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保服务、教育服务、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服务等行业。

从服务性质来看,现代服务业主要可分为两类,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二是生活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住宿服务、旅游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等,相较而言, 生产性服务业在智力性、聚集性、成长性和辐射性以及带动经济发展、人口就业等方面都优于生活性服务业。

从服务内容来看,现代服务业主要可分为四类, 一是基 础服务,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二是生产和市场服务,主要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三是个人消费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 商品零售等;四是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二、 十堰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十三五” 期间,十堰市服务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506.53亿元增加到 2020年的931.6亿元,年均增长12.96%,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9.0%提高到48.6%,提高9.6个点。2021、2022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双突破,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占GDP 比重突破50%,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二) 重点产业稳定发展,能级水平继续提升。“十三五”以来,十堰市获批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全国绿色货运 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重点推进城市、国家优质普惠教育资源扩容建设试点城市,连续5年荣获“全省服务业发展贡献市”以上称号,经开区入选全国两业融合试点,经开区、茅箭区及4家企业入选省两业融合试点。 现代物流、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智慧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全市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49家,寿康永乐公司成功入选全国智慧物流配送示范企业,佰昌商贸物流园获评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十堰汽配城入列全国百家百亿重点联系市场。全市 A 级以上景区由2015年的57家,增加到94家,总数居全省第一,2022年全年接待游客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24亿元。城区5G网络覆盖率全省前3,引进华为等战略合作伙伴,城市大脑正式上线,i武当APP 投入运营。

(三)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十堰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了“一网通办、 一次办好”平台, 形成了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堰与194个国家(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外贸出口突破100亿元,出口过亿元的外贸企业达23家。全市积极推进服务业改革,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三、十堰市服务业发展主要问题

(一)行业综合实力不强。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单位数依然偏少,服务业市场主体不够强,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对市场的占有份额不高,企业“小、散、弱”的情况比较突出,品牌引领带动性不够,供给能力和能级水平有待提升。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现代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支持、节能环保服 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块头小,发展滞后,对工业的支撑不足,关联度、融合度不够紧密。

(三)新兴业态层次较低。我市研发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制度环境尚不完善。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咨询设计、信息服务、商务会展、动漫等新兴服务业态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

四、十堰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举措

《十堰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建设一批全省知名服务业企业、品牌、示范园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3% 左右,形成“两小时圈”的多式联运大交通服务格局,建成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城市,打造成区域性消费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区域旅游高地、教育医疗高地、金融高地、开放高地,成为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走廊重要节点和“襄十随神”同城化生活服务圈重要支点,基本建成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成为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强力支撑。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如下工作思路。

(一)凝聚共识,努力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定期召开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切实推动各项政策全面落地见效,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稳住服务业经济发展基本盘。进一步统一全市上下对服务业工作的认识,切实改变把发展服务业与发展制造业对立起来的不良认识,彻底破除服务业是“虚”产业 的错误认知,切实克服服务业恢复发展过程中的“畏难情绪”,旗帜鲜明地树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理念,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实现建设任务清单化、项目化、系统化。

(二)分类施策,奋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重点推进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高端商务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及智慧供应链体系建设加快发展。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加快释放文化、旅游、体育、养老、托幼、家政、教育培训等消费服务的潜力,推动商贸、文化、旅游、健康、养老、育幼、体育、家政、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推动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 大力推动“互联网+服务业”,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积极发展“流量经济”“网红经济”“智慧医疗” “智慧教育”等服务模式,创新直播带货、生鲜电商、网上办公、在线研发设计等应用场景,促进社会生产服务活动加速“触网”,培育一批线上经济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线上经济知名品牌。

(三)齐心协力,着力壮大服务业发展载体。培育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市场的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积极推进服务业企业“小进规”。围绕“十四五”规划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领域,谋划推进一批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建立完善服务业重点项目滚动储备库,充分发挥服务业重点项目对扩投资、保增长、稳预期的支撑作用。积极争创省“五个一百”工程、“两业融合”试点示范,打造一批各具特色、业态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

(四)加强研究,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工作。持续完善服务业月调度分析机制,落实“政府领导、发改统筹、部门协同、地方落实"的服务业工作推进机制,及时分析研究全市服务业发展形势,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完善现有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部门信息交流会商、数据共享机制,充分调动相关行业部门与统计部门的积极性,力求把相关行业统计数据及时准确地统计出来,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服务。

(作者:十堰市委党校2023年秋季第一期中青班 刘宝、杨红、王玮)

责任编辑:许应锋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