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1923年,由安徽安庆发源的一所医药学校,励精图治,披荆斩棘,在世界水电之都——湖北宜昌落地生根。1978年,为适应国家对水利水电建设之需,由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同志亲自提议,在时任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同志亲自推动下,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应运而生。世纪之交,历经百年逐梦、多校融合,已合并发展成一所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校。她就是,三峡大学,今年正式迎来了她的办学100年暨本科教育45周年。
如今的三峡大学,是湖北省重点支持打造的省属高水平大学,是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已发展成为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
在新的历史节点,三峡大学高举科技创新大旗,为百年名校全新赋能。三峡大学百年校庆之际,记者走进三峡大学,聆听和感受三大人正在铿锵迈进的科技步伐。
国呼我应:抓牢基础研究“牛鼻子”
2010年,200m级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5年,300m级溪洛渡拱坝智能化建设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7年,水库高坝/大坝安全精准监测与高效加固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9年,三峡大学参与的“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21年,国际编号为21639号的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三峡大学星”,是中国大陆地区第13颗以大学命名的小行星……
“我们就是要抓牢基础研究的‘牛鼻子’。”9月初,三峡大学科技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需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该负责人表示,学校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底层科学问题具体化,找准小切口;同时,结合学校的学科特点,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相促进。
“坚持选题论证先行,力促选有意义的题目,做有组织的科研。通过优化项目组织模式,引导从分散低效向组织高效转变。”该负责人欣喜地说,该校针对国家需求实施一批预研课题,也成功获批了一批基础研究项目,成果丰硕:
近三年,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约 150 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 5 项,海外优青项目 1 项;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 1874 篇。
服务地方:跑出成果转化“加速度”
9月5日,三峡大学智能光纤传感技术团队的罗志会博士来到三峡大坝五级船闸附近的一处施工地点查看情况。
罗志会博士带领的团队,近年来研发的超弱光纤光栅工程健康监测关键技术,在三峡船闸的深部变形测量上,即将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带有数千个传感器的特种光纤布设在船闸周边废弃的测斜孔中,将对船闸一带坝体内部50多米深处的变形进行精确的测量。
“精度已达到微米级,可以精确感知重要工程设施的细微变化。”罗志会介绍,三峡大学智能光纤传感技术团队开发的成套技术目前已经在国内多项重点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装了一张高精度预警网络。
罗志会介绍,三峡大学智能光纤传感技术团队8人,均为国内重点大学光学工程、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另有专业技术开发人员3人,研究生10人。
“科技创新要服务地方产业需求,跑出成果转化‘加速度’。”三峡大学科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从被动接单向主动谋划转变,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大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融合,推动学校承接大项目的能力。
化工围江,一度成为阻碍宜昌高质量发展的困惑,学校联合宜昌市环境科学学会和环保科技企业申报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项目,被宜昌市科协授予2018年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项目“突出贡献奖”;邓张双教授和安琪集团联合组建的“酵母中GSH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科研团队入选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A类科技创新项目,为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发挥了重要作用;由龚大春教授牵头的生物工程团队又获批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专项——“高效农业微生物菌剂及新型肥料研制”,项目经费达数百万元……
2021年至今,该校科研合同总经费6.6亿元,到账经费5.4亿元,其中合同额超过 100 万元项目 80 余项,超过 1000 万元项目 2 项。授权专利1164件,转化 577 件,转化金额 2100 万元。2022 年,学校发明专利授权数稳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
团队“强基”:点燃高质量发展“助推剂”
9月4日,在三峡大学交直柔混联电网动模-数模联合仿真实验室里,“新型电力系统智能运行与安全防御”科研团队负责人翁汉琍正在忙碌。
“这个实验室的建设,来自上级相关部门以及学校各方支持。”翁汉琍说,实验室隶属“新能源微电网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依托该平台,团队的科研有了更多的保障。
让翁汉琍更加有底气的是她所在的团队:目前教师成员9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博士后1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平均年龄不到40岁。
“在学校强基计划等机制支持下,目前科研工作更多地讲究合作、协同。”翁汉琍介绍,团队以当前国际学术前沿与国家电力行业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新型电力系统中“源-网-荷”运行、控制与保护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重要关键科学问题开展课题研究。
目前,团队核心技术成果已在多家知名电力设备生产厂家的相关装置中实现应用,并在湖北、河南、江苏、山东、宁夏、安徽等多个省份的电力公司及相关企业得到了推广,成果经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翁汉琍团队并不是个案。近年来,学校先后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所长的胡亚安、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的杨启贵、杨泽艳等一大批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破解行业发展难题的优秀技术人才。
“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互促共生,将三者有机结合,是点燃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 三峡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东升介绍,三峡大学围绕“13836”总体工作思路,正重点打造“一流+优势+特色”的学科体系,围绕国家、湖北和区域的重大需求,布局科技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重点推进水利、土木、电力等相关优势学科团队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同时集中优势资源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高层次科研尖兵,助推学校科研高质量发展,大幅提升学校科技整体水平,为水利电力行业、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湖北日报客户端宜昌频道记者申明 图片:三峡大学提供)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