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田旭阳、刘明波)近年来,襄阳市襄州区深入推进“强基赋能”工程,实施开展“银发暖心”行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医养结合为一体的养老服务综合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让全区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托起老年幸福生活的“夕阳红”。
聚焦阵地建设,织密为老服务“一张网”
“看着自己居住20年的小区一点点变老,再看着它变得越来越适合养老,这样也挺好…”家住肖湾街道襄钢社区的72岁的王阿姨由衷说道。
肖湾街道辖区60岁以上老人共有7200余人,占辖区总人数21.72%。近年来,肖湾街道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不断推进无障碍通道修建、公共照明设施完善等适老化建设工作,还将部分零散化的小区打包成片,引进专业化的物业服务企业规范长效管理,不断优化提升老年人出行环境。
从小区步行2分钟,便能来到肖湾街道“幸福食堂”。自“幸福食堂”运营以来,每天有80余位老人享受助餐服务。除了实惠的价格、丰富的菜品、贴心的服务,营养健康是吸引众多老人前来就餐的主要原因,真正让老人们“吃得开心、吃得安心、吃得舒心”。“幸福食堂”还为无法前来堂食的老人免费提供送餐服务,解决上班子女照料老人饮食的“后顾之忧”。
不局限于助餐服务,襄州区还制定区级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招商引资5000万建设区级智慧养老平台,新建8处镇(街)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老年教育、家政服务等多种项目,形成“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切实满足老年群体“就近就便”的养老需求。同时,襄州区还印发《襄州区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襄州区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实施办法(试行)》,要求新建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每万人不少于75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进行配备,配建的养老服务设施实施“四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幸福食堂运营补贴和养老护理员补贴津贴制度,为区养老服务中心指导运营、建设提供政策支撑,推动构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加强队伍建设 画好养老服务“同心圆”
7月的一天,“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准时参加金华街道铁四院社区党委举办的“银发先锋进小区”活动。据社区党委书记黄兆旭介绍,“夕阳红”志愿服务队是一支以社会组织为主体、以党员志愿者为支撑、以社会多方力量为补充的为老服务专业队伍,补充了社区为老服务人员短缺、力量薄弱、水平不足的短板。
老有所乐,更要老有所为。“快活林”歌舞队作为社区“夕阳红”志愿服务队中的一个分支,其中主要队员为社区退休老干部以及个别社区工作人员、“红细胞”党员,他们“圈粉”了很多老年人。从垃圾分类再到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快活林”歌舞对用自己的方式,既接地气地宣传了党的政策方针,又丰富了老年群体的文化生活,深受辖区老年人的欢迎和喜爱。
此外,金华街道铁四院社区党委还将服务辖区内特殊困难老年人纳入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服务内容,通过情暖夕阳关爱行动、邻里互助情系志愿等活动,为辖区300余名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亲情陪护、跑腿代购等贴心服务。同时,社区还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老人提供免费体检服务,链接辖区“搭顺车”党支部免费为高龄独居困难老人出行提供接送服务,不断提升为老服务供给能力。
完善机制建设 构筑养老服务“连心桥”
金华街道昌明社区党委将基层党建与社区为老服务有机结合,探索形成“六式”为老服务工作。
“六式”为老服务工作法包括:一站式解难题、集中式提品质、互助式促发展、文化式树风尚、智慧式强支撑、公益式聚合力。“一站式解难题”摸排辖区高龄、独居、生活困难等特殊老年人分布情况,制定“一人一案”,实现点对点、一对一精准服务;“集中式提品质”推动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就近融合,促进功能共享、原址养老;“互助式促发展”成立“睦邻友好”自治小组,形成“邻里之间招招手、矛盾调解联联手、文化活动拉拉手、有难互助帮帮手、环境卫生动动手”的良好局面;“文化式树风尚”建立“长者议事会”,开办社区“老年学堂”,推行“孝”文化,营造浓厚的尊老敬老氛围;“智慧式强支撑”采用“线上+线下”监管手段,实现“技管+人管”的有机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快捷方便的“订单式”养老服务。“公益式聚合力”传播公益助老理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助老活动,募集公益资金10万余元,为辖区150名重点独居困难老人提供服务。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