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记者黄善君 通讯员郝明曦 周华山
核心提示
成为,一个看似笔名的名字。她靠着对刺绣的一腔热忱、靠着一双灵巧的手,白手起家创建“三闾刺绣”。成为在秭归县成立了湖北慢工绣艺公司,带动了逾千名妇女居家就业,通过7年的打拼和创业,让数百户农民在家门口种植艾叶,通过“三闾刺绣”活态传承非遗文化,将“指尖技艺”变成为“刺绣经济”。
截至目前,慢工绣艺已在秭归衍生出30余支刺绣团队、近10家生产加工企业和20余个电商销售平台。
湖北慢工绣艺有限公司成立7年来,董事长成为先后结对帮扶秭归县内多个脱贫村,设立扶贫车间。她与脱贫户签订艾草等农产品包销协议或手工刺绣产品回收协议,还在茅坪镇、屈原镇、磨坪乡等镇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金额超过300万元。
成为在郭家坝镇文家岩村流转土地200亩,种植艾草,基地务工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民创收112万元。她为脱贫户捐赠生产物资或生活物资,优先提供就业岗位,并通过湖北省慈善总会、希望工程等募捐方式累计捐赠超过10万元。
慢工出细活
刺绣秀出生产力
1987年,成为出生在秭归县沙镇溪镇双院村。她从小就热爱刺绣,2012年成为拜师学习刺绣技艺,开始接触宜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闾刺绣”。在全面掌握刺绣技艺、学有所成后,成为于2016年成立公司,并注册“慢工绣艺”品牌,通过网络销售自己绣制的产品。
在屈原故里景区游客一定会注意到一个非遗馆——芈月馆,这是秭归三闾刺绣对外展示的窗口。在秭归县城非遗小巷,随时都能在三闾刺绣馆看到绣娘们飞针走线,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刺绣作品在此诞生。
成为秉持“慢工出细活”的理念,将三闾刺绣与现代设计、民间艺术、三峡文化相结合,开发开创系列文创产品——手工刺绣品。这些产品因艺术与养生兼具,多次斩获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此后,成为践行秭归县“教会一门技艺,带动一批就业,兴起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发展理念,以新型的产业模式巩固脱贫攻坚,实现了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成为开展刺绣专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绣娘1800多名,带动50余名掌握“三闾刺绣”技艺的绣娘月均增收2000元以上。她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回收手工刺绣产品、收购艾叶、物资捐赠等方式,帮扶茅坪镇建东村、屈原镇北峰村、磨坪乡磨坪村等村脱贫户1000多名,帮扶金额累计超过300万元。其中艾叶等农产品采购增收145万元,劳务创收112万元。
爱上刺绣11年来,成为凭着对刺绣文化、屈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热爱,不断研学刺绣技艺、挖掘文化内涵,创意研发、工艺改良、流程再造,并通过进入市场、融入旅游的方式让传统刺绣焕发新生,让非遗文化、屈原文化实现活态传承。
三闾刺绣的绣娘在非遗展馆飞针走线
一针一线
勾勒出屈原文化
一针一线,一块棉布,在飞针走线之间,一个个精美绝伦的图案在布面上初见雏形。在绣娘看来那就是一块手帕、或者一件用品。而成为的理解就是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她发现,出自秭归当地绣娘之手的精美刺绣,大多时候没有打底稿,而是凭借绣娘的巧手谋篇布局,熟思而绣,即兴创作、自由发挥。绣出来的图案抽象、生动、立体、表现力强,透着一股原始的想象力,极具三峡文化特色、屈原文化个性。
而这种刺绣名为“三闾刺绣”,其发源地正是屈原故里乐平里,因屈原曾被称为“三闾大夫”,故而得名。距今已传承两千多年的“三闾刺绣”和其它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也曾面临着后继无人和几近失传的尴尬局面。
“以前的绣娘们读书很少,有的甚至没有迈进学堂、不会写字,却能用针线绣出所看到的花鸟鱼虫、生活场景,以及祖祖辈辈流传的传说故事,让大山里的岁月多了一份恬美与浪漫。我希望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认识和喜爱三闾刺绣。”成为一边细心地跟着师傅研学,一边谋划着让“三闾刺绣”走入大众视野。
她在全面掌握了“三闾刺绣”技艺之后,立即创业注册品牌。而这种文创产品如枕巾、荷包、肚兜等传统产品在市场上接受、认可程度并不高,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看到了希望。她在一年一度的屈原端午文化节期间,展销刺绣围兜、枕巾等产品时,可消费者觉得这些刺绣和端午没什么联系。她知道端午节挂艾草的习俗,便结合本地野生艾叶,挖掘市场需求,开发出艾绒芯刺绣面的睡眠枕、颈椎枕、艾绒坐垫、艾叶香包等新产品。
通过新产品的开发,紧紧地将刺绣和端午文化粘合在一起,艾草刺绣逐渐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也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在2018年“2018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成为选送的《花开富贵》系列绣品,从8万多件参赛商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她的企业被秭归县委、县政府评为“2018年度十佳成长型市场主体”。
在秭归,无人不读屈原的诗歌。成为根据屈原在《离骚》《九歌》中多次提到的秋兰,带领企业新引进的3名艺术类专业大学毕业生设计了一款兰草的图案,并通过三闾刺绣的针法,把屈原文化通过实物形式传播出去。除了兰草,还设计了含有脐橙、屈原故里、中国梦等元素的图案,并把“屈大夫、舟小龙、粽小归、橙小秭”秭归IP形象绣到产品上。她不断挖掘屈原文化内涵,不懈创新,带领“慢工绣艺”已探索开发出枕头、香包、公文包等30多个系列150多款产品。每一幅作品都融入了屈原故里的山水、风物、民俗、神话等元素,展现了屈原故里人民对屈原的敬仰和缅怀。
当文化演变为文创,非遗衍生出商品,三闾刺绣便以市场的方式实现了传承。
不仅如此,“慢工绣艺”还入驻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设立面积达400多平米的芈绣馆。一幅幅用“三闾刺绣”技艺绣制出的精致绣品陈列在芈绣馆内吸引着来往游客驻足观赏,让游客零距离接触、感受、体验“慢工绣艺”,用作品对话,无声之间仿佛诉说着千百年来一代代绣娘与峡江大山的故事。
始于热爱
坚持传承非遗文化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播三闾刺绣这项古老技艺,成为还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向公众展示三闾刺绣的历史、技法、作品等,讲解产品上所绣图案包含的屈原文化内涵和寓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和游客前来学习、体验“三闾刺绣”技艺,倾听屈原故事、涵养爱国情怀。
她还与当地文化旅游部门合作,开发了一条“三闾刺绣体验之旅”的线路,让游客在欣赏秭归美景的同时,亲身感受三闾刺绣的魅力,实地追忆屈原志洁行廉、上下求索的爱国情怀。
近年来,成为大胆尝试,打开思路,依托网络媒体造势、利用节会搭台推介、借助优质企业发力,发挥电商产业活力、借力专业直播带货、延伸线下销售途径,让刺绣产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成了旅游佳品。
随着电商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将“三闾刺绣”“跨界”到互联网平台上,改变了秭归县刺绣及艾叶家庭生产、自给自足的传统模式,她开创的“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公司(销售平台)+绣娘(产品生产)+填充艾叶(合作社种植)”现代化产业链,走出了乡村振兴致富的新路子。
“慢工绣艺”成立以来,成为先后结对帮扶秭归县内多个脱贫村,在当地设立扶贫车间,与脱贫户签订艾草等农产品包销协议或手工刺绣产品回收协议。
成为坚持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自觉扛起弘扬三峡文化的使命,用一针一线诉说着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三峡的山水间,织绘出三闾刺绣的明朗前景。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