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滔滔汉江水,滚滚向东流。汉川,因汉江流经全境而得名。马鞍乡地处汉川东南部,与汉川城区隔江相对,其北部被汉江呈几字形包围,中间最狭窄处有块高地:甑山。
甑山因形如“甑”而得名,海拔其实不高,远远望去,就是一块土坡,没什么特别的。但你只要走上去,就会发现:这里风景独好。两侧临江,视野开阔,汉江之美,尽收眼中。若你知晓它背后的故事,再走上去看一看,触景而生情,恐怕会忍不住作出怀古诗来!
要谈甑山,得从春秋后期吴楚之争说起。
春秋后期,吴国和楚国为争夺江淮流域控制权,双方发生大战。
期间打了一场著名战役“柏举之战”。《左传·定公四年》记载:“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这段文字说的是“柏举之战”初期,楚国的令尹子常带兵渡过汉江,在小别山与大别山之间布下阵势,迎击吴军,结果不敌,想要逃跑。
这里的“小别山”和“大别山”分别对应今天的汉川甑山和汉阳龟山。宋代苏轼《施注苏诗》:“大别山在汉阳府城北,小别山在汉川。”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小别山在汉阳府汉川县南,山形如甑,亦名甑山。左传吴与楚战,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即此。”
甑山临水,地势又相对较高,沿汉江南下汉阳,必经此地,因此向来受兵家重视。除了春秋后期吴楚两国在这里发生过战争外,其他朝代也曾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争。
《晋书·朱伺传》:“时王暠与李桓、杜曾相持,累战甑山下。伺惊创而卒。因葬甑山。”记载的是西晋时期,晋国王暠与贼寇李桓、叛将杜曾在甑山下交战,王暠手下将领朱伺受伤后惊惧而死,死后葬于甑山。
《隋书·列传·卷四》也曾记载唐高祖李渊派兵攻打此处之事。“高祖受禅,拜上柱国。明年,大举伐陈,以景山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韩延、吕哲出汉口。遣上开府邓孝儒将劲卒四千,攻陈甑山镇。”
还有很多例子,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甑山虽然看起来只是一块小小的土坡,但其实并不普通。这座山上曾发生过很多故事,见证了历史风云变幻。或许它不如“赤壁”等古战场遗址有名,但它的历史价值也绝对不容小觑。
甑山地理位置特别,除了是古代战场以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汉川故城所在地。
汉川第一座故城建于甑山。《隋书·地理志》:“沔阳郡甑山梁安郡,西魏改曰魏安郡,置江州寻改郡曰汊州,后周置甑山县。”记载了南北朝时期甑山作为行政地区的变化。南朝梁武帝置梁安郡于甑山,北朝西魏改名为魏安郡,后又改名为汊州郡,北周又改为甑山县。
不过,甑山作为古代汉川行政中心所在地的时间并不长久。虽然甑山“地近会郡,乘轺浮船,为水陆要欤”,但毕竟是兵家必争之地,容易发生战事,加上水患频发,不能长久安宁。
前文列举的唐高宗李渊派兵攻打此地,时间是李渊受禅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9年。在此前后,甑山还受到了“食人魔王”朱粲的侵袭。《旧唐书》记载:“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朱粲转掠荆沔,所至无噍类。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朱灿。”平定朱粲后,甑山故城迁徙他处,甑山县也改名为汊川县。清代同治年间《汉川县志》记载:“泐山,在县南四十五里梅城乡,唐武德四年置汊川县于此,下有小泐渡,居民掘地,间获城砖。”
从此以后,甑山故城退出了政治历史的舞台。因为不再是汉川的政治中心,这里的人气也日渐稀少。1987年汉川市撤县建市后,甑山区改为村级建制,统属于马鞍乡。
虽然甑山曾经是汉川故城所在地,起始于南北朝时期,但其作为人类聚居地的时间十分之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南北朝时期只是划分了行政编制。近年考古发现,马鞍乡甑山村有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遗址,出土了许多文物。这为甑山再度添加了一笔浓厚的历史底蕴。
昔日甑山郡,如今甑山村。甑山依旧在那里,只是不见当年繁华。
繁华不再,如今的甑山,人烟虽然稀少,但风景依然秀丽。康熙《汉阳府志》将“甑山耸秀”列为汉川十景之一,曰其“峥嵘汉水之上,为一邑巨观”。
甑山不高,没有巍峨之势;甑山也不大,没有磅礴气概。但在平原广阔的汉川,甑山也算“一枝独秀”,加之其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不少古代文人前来游玩,留下了许多诗篇。
来到甑山游玩的,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种来赏景的,大多外地人。他们路过汉川,一时兴起,于是登甑山、望汉江,感叹大好河山,留下美妙诗篇。例如明代林堪《小别山》:“峩峩丹翠劈云开,霭霭浮光拥日来。朝彩渐移横变态,宿阴初卷露崔巍。苍松凝湿浓还淡,白鸟冲寒去复回。柱笏时登望江汉,碧波未合抱山隈。”清代沈竹坪《竹枝词·小别晴》:“危峰倒影枕襄流,小别遥连大别头。风日晴和行处好,岚光冉冉豁吟眸。”
还有一种是来怀古的。他们大多对甑山的历史比较了解,来到此处,寻找当年的遗迹,借景抒怀。宋代诗人范致虚赋诗《甑山》:“朱伺屯兵古战伤,甑山城堞久凄凉;闲坐搔首高岗上,万里碧天愁思长。”明代弘治年间汉川知县茅光赋诗《前题》:“吴楚茫茫霸业空,浮岚依旧护晴峰。逢人试问前朝事,惟说当年导水工。”
无论是赏景的,还是怀古的,这群古代文人来到甑山,便足以显示甑山的魅力。他们留下诗篇,为甑山注入了更多文化底蕴。甑山之美,美在外在,更美在其内蕴的灵气。
甑山既有美丽风景,又有深厚历史底蕴。实地探访甑山后,笔者内心既受到震撼,也感到些许遗憾,更有一些期待。
甑山是小别山,汉阳龟山是大别山。然而二者如今的现状截然不同。龟山是武汉市内重要的风景区,每年前去游玩的游客数以万计。而甑山历经千年依然孤寂,只是偶尔有文人墨客经过,为其吟诵几首诗歌。这固然有甑山偏离主城区的因素,但若能善加利用,多加宣传,笔者认为,甑山一定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
近日,笔者也了解到,汉川正在马鞍乡索子垸区域开发建设,计划打造一个集旅游、商业、文化、制造于一体的汉川新城区。规划中的汉川新城区在甑山以北的平原地区,或许随着这片新城区的发展,甑山的保护与开发会迎来新生,汉川这座美丽的城市将再添一抹风采!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