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时光的河流缓缓流淌,从2002年到2023年。21年间,宣恩县李家河乡变为李家河镇,山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农民的破瓦屋变成小洋房,挪穷窝斩穷根,摆脱贫困步入小康。什么都在变,唯有满山的白柚树一直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日前,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正式公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宣恩县李家河镇(贡水白柚)入选。
21年,一张蓝图绘到底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9月11日,李家河镇波螺河村7组村民包太石拉着一车车农家肥,在白柚园里给柚树进行采摘前最后一次追肥。满坡满岭绿色的柚子树上点缀着黄色、红色的袋子,构成一幅颜色丰富,层次分明的秋意图。
村组合并之前,波螺河村7组还是贾家沟村。贾家沟的地形是两座高山夹一条狭沟,地都在山坡上,仅有的一点稻田都在河边,要是涨大水就会颗粒无收。有顺口溜为证:“有女不嫁贾家沟,三年两不收,一发大洪水,腰杆都累佝。”
转机出现在2002年。当时的李家河乡实行全域退耕还林,坡度25度以下的坡地全部要栽树。种什么树才能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成为摆在乡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波螺河村黄德勇家的院坝旁生长着一棵“白皮柚”,已有百年树龄,由于结的柚子核少汁多、甜酸适度,周边村民纷纷讨要分株,通过嫁接等无性繁殖方法繁育了相当数量的柚树,分布在邻近的川大河、贾家沟、二虎寨等村,数量近千株。“白皮柚”被选送参加第五次、第七次全国柚类评比并获得“金杯奖”,受到柑橘专家高度评价。
“就在我们这里的特产——白皮柚!”时任乡党委书记隗祖锦带领乡党委班子在大量调查论证之后,一锤定音,选定了在下部片区种柚子的发展道路。
一场空前的造园运动迅速拉开序幕。开园起垄、打点放线、调拨柚苗、分发肥料,隗祖锦和乡、管理区、村干部无不亲力亲为,现场督办。遇上问题无论多晚都要开会讨论,直到找到解决办法。
当时担任贾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的包太石是该村第一个发展白柚的人,除了保留基本粮田以外,他将自家所有的耕地都种上了白柚。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共种植白柚900余亩,每亩每年可为村民带来上万元收入。村里有了另外一个版本的顺口溜:“白柚长势喜开怀,棵棵白柚挂金袋,金袋里面套金果,金果能带金钱来。”
白柚产业建设的大幕一经拉开,前进的步伐便不再停歇。21年来,李家河从乡变成镇,党委书记也换了八任,无论经历怎样的艰辛曲折,每一任党委书记都在“白柚”两个字上费尽心思。冬农开发造园、低产园改造、培育龙头企业、扩大销售渠道、有机白柚基地打造......到2022年底,李家河镇的白柚面积已经达到4万亩,产值过亿元。
产业链延伸,“链”出农业新愿景
9月12日,富源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检修蜂蜜柚子茶加工设备,为即将到来的生产旺季作准备。
“蜂蜜柚子茶是我们公司白柚的延伸产品之一,每年销售额都在300万元左右。”富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青介绍情况。
富源农业公司成立于2012年,其初衷是提高白柚的经济效益,擦亮“贡水白柚”品牌。“企业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对贡水白柚采取统一分级收购、包装、上市。农产品只有制定标准、形成规模,才有强大的竞争力。”王青对发展农业产业有着深刻的认识。
王青是李家河塘坊村人,曾经这里的柑橘十分有名,都是一大车一大车地往外运,也因此让李家河获得“恩施州水果第一乡”的美誉。但当时人们普遍缺乏品牌意识,也没认识到延长产业链的重要性,产品慢慢失去了市场,柑橘产业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没落了。王青充满了惋惜:“有了柑橘产业的前车之鉴,现在手里又有了贡水白柚这张好牌,一定不能重蹈覆辙。”
一直以来,白柚都是直接卖鲜果,为让贡水白柚走得更远,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王青决定对白柚进行精深加工,蜂蜜柚子茶应运而生。因为品质过硬,品牌很快就得到市场认可,销量年年创新高。
为了确保蜂蜜柚子茶的品质,王青购买了100多桶蜜蜂发放给深山的农户,生产的百花蜜回收到公司当原材料,每桶蜜蜂每年可为农户增加收入1000余元。
“如果不做出改变,或许十年后我们依然可以靠卖鲜果致富,但是再往后呢,市场随时而变,我们必须应势而动。”每次回想起当初对白柚进行深加工的决定,王青都像是一场豪赌,因为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开发新产品,资金、技术、市场三大难题必须一一克服,短时间内又看不到回报。但对农业产业抱有特殊情感的他对这一决定从未后悔过。
为更好地谋划接下来的生产方向,开发适销对路的白柚精深加工产品,富源农业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对接科研平台和农科高校,开展对贡水白柚的营养成分解析工作,并希望以此为契机,与更多有志于对白柚进行精深加工的企业达成合作。
农旅融合,走出产业强镇新路径
9月10日是周末,秋日的阳光依旧炽热,李家河镇二虎寨村白柚基地里,千亩柚园散发出勃勃生机,“师爷农庄”炊烟袅袅,柚林里游人如织。
谁能想到,20多年前,这个小地名叫落地沙的地方,却是一块在人们认知中是“偏僻得很,只有一片无人管的柑橘林”呢?
本世纪初,宣恩县按照“南果北茶”产业发展布局,将白柚基地建设与相关项目资金整合起来,在沙道沟、高罗、李家河等镇规模造园。2002年,二虎寨人谭绍荣承包了500亩园艺场,将老化的柑橘树砍掉全部改种白柚。20多年过去,如今,昔日荒凉的山头已成为“高标准建园、规模化种植”的白柚基地。
据谭绍荣介绍,现在基地已扩大到1000亩,进入盛果期的有500亩,平均亩产4000斤,总产值已达100万元以上,基地雇佣长期务工村民30余人,农忙时会扩大到60余人。
产业发展起来了,谭绍荣却有了一丝担忧:白柚种植始终是“靠天吃饭”,要是遇到价钱不好、销路不畅、收成不好,一年可能亏损严重。多年的经验告诉他,白柚种植必须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师爷农庄”是谭绍荣将白柚种植和旅游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2017年起,宣恩县国土整治项目逐步立项实施,4米多宽的彩色公路围绕着田间山头,为发展农旅产业,还配套修建了游步道,吸引邻近的来凤县和湖南龙山县城的游客前来游玩。
谭绍荣抓住机遇,在白柚基地里建起一座“师爷农庄”农家乐,集餐饮观光、采摘体验、特色民宿、休闲娱乐于一体,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如今平均每天接待游客100多人,最多时有300多人。
“这里离县城近,视野开阔,满眼碧翠,让人心情愉悦。”从来凤县城前来消闲的向先生坐在观景亭里,对眼前的风景赞不绝口。
“光靠种柚子卖资源,收成不稳,前景也有限,必须想点新办法。”为吸引游客,白柚基地花样百出且年年出新,近年来,谭绍荣在白柚基地投入的购置游乐设施、景观美化、场地改造等费用已达百万元。
2022年,宣恩县委、县政府统筹安排500余万元衔接资金,支持李家河镇围绕二虎寨村打造“产业基地+合作社+乡村旅游”十里白柚走廊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农旅融合锦上添花。
“现在的投入虽然大,但从长远看这是必须的。基础设施搞好了,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农旅结合这条路子一定大有可为。”谭绍荣坚定地说道。
“我们紧紧围绕资源、科技、人才、资金这些农业产业链的关键要素,坚持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多元化经营’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把贡水白柚做成了大产业,实现了富民强镇,让群众致富增收过上了好日子!”谈起李家河镇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发展之路,镇党委书记熊茂平满是自豪。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徐兰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