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心理健康科普】:走出误区 生命依旧美好
湖北日报 2023-09-14 09:38:33

9月10日是第21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主题为“展现行动·创造希望·健康心灵·你我同行”。为增强公众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科学认识,襄阳市安定医院(襄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向公众“科普”预防自杀知识。

据了解,自杀是由个人、社会、心理、文化、生物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提前识别自杀倾向,及早进行危机干预,有助于预防自杀。

背后的因素:

1、自身因素。有自杀未遂史和家族自杀史的,患抑郁症及尚在治疗的,有妄想或者其他精神病症状及尚在治疗的,情绪长期低落的,不与人往来、人格偏执等等。

2、精神刺激因素。失去亲人、婚姻失败、失恋、失业、意外怀孕……这些精神刺激事件常起到“推手”作用,可能触发自杀。

3、对生活失望。极度自卑或自感生活能力低下的,有生理缺陷的,极度贫困的,往往会把一切事情都怪罪在自己身上,常常出现焦虑、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等情绪,无法接受自己,而选择终结生命。

值得关注的是,自杀存在“模仿”现象,身边发生的自杀事件会对一些情绪低落、痛苦不堪的人产生暗示性和诱导性作用,可能让其萌发自杀念头。

预警信号: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杀是一种求救信号。他人或环境的影响,都可能延缓或推动自杀行为。比如不经意间的小小善举,就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而不当的言行,可能让一个人心如死灰,决然而去。所以,我们只有正确识别自杀者发出的潜在求助信号,才能有效避免自杀事件的发生。

1、谈论自杀。比如直接或间接向人说“我想死”“我不想活了”;其次是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或开自杀方面的玩笑;此外,还有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等。任何对外宣称的自杀,都要引起高度警惕。

2、流露出无助或无望的心情。比如直接或间接向人说“活着没有什么意义”“现在没有人可以帮助我”等。

3、突然与亲朋告别。比如直接或间接向人说“永别了”“我的最后一天”“我走了,下辈子见”等。

4、谈论一些易获得的自杀工具。

5、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如:一个人中断与他人的所有交往,或出现危险的行为。又如:一个对生活麻木且冷漠的人,突然间像变了一个人,敏感而热情;反之,平时热情外向的人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了。

6、精神异常和行为表现。精神恍惚,莫名其妙地哭,胡言乱语。

7、突然做以前从不可能做的事。比如从来不出远门却突然出远门、不注重生活细节突然把个人生活空间打理得特别整齐等。

8、将珍贵的东西送人,或将常用的、形影不离的普通东西送人。

9、频繁出现意外事故。

10、饮酒或吸毒的量增加。

11、有自杀尝试、准备有自杀尝试或未遂行为(自主中止或被迫中止)、准备自杀的工具、查看并了解自杀场地等。

及早进行危机干预:

1、引起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与心理健康、精神障碍相关,早期识别和诊治精神疾病可降低自杀风险。

2、当发现自己有自杀念头时,要及时向精神卫生机构求助,评估自身精神心理状况,遵从专科医生的治疗意见;罗列出一些紧急联系电话,确保自己可以通过这些电话获取他人的帮助。

3、当感到生活压力大、负面情绪较强烈时,可以给自己列一个长期的生活、工作及学习清单,具体到怎么做、什么时候启动,每天设立一个小目标,关键在于容易完成。通过执行这些任务,有自杀念头者会逐渐积累满足感,进而消除自杀的念头。同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不妨换个思考方式,努力看到生活的意义,增强信心。

4、预防自杀离不开社会支持系统。一旦发现家人有自杀念头,要让他倾诉自己的感受和担忧,并对其情绪进行回应,不要批判,不要轻视。当他说自杀时,不要岔开话题,应认真对待,询问其产生自杀念头的原因,讨论自杀的后果以及除了自杀以外的解决措施。

5、值得注意的是,谈论自杀并不会提醒或加速有自杀倾向者的自杀行为。如果抱着关心的态度和他讨论自杀,能让他觉得我们非常理解他的感受,尊重他的意愿。通过聊天,专业人员有机会评估他的心理状态和自杀风险,进而给予心理支持和专业救护。

6、不要答应对其自杀的事情保密,应立即联系其亲人、老师、单位领导等相关人员;要立即寻求其他的力量帮助他,让他相信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帮助,并鼓励他寻求这些帮助。

7、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或精神科接受评估和治疗。对刚刚出现自杀行为的人要密切关注,全程陪护,同时帮助其进行专业心理治疗。

9、从社会层面而言,应向大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技能训练,包括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思维方式、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人际关系处理等;注重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的识别与防治。杨超君、李晓文

襄阳市安定医院24小时心理健康热线:0710-3810121

杨超君,襄阳市安定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从事精神卫生工作10余年,擅长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焦虑症等疾病的诊治。

责任编辑:向阳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