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恩施市小渡船中学建校于1980年,几乎与中国改革开放和恩施自治州的成立同步,历史的巧合让小渡船中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了创新和开拓的基因。四十三年风雨兼程,恩施市小渡船中学既是恩施自治州这片热土四十年辉煌成就的见证者,也是创造辉煌的参与者,更是建州四十年成就利益的获得者,在四十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值得回望学校与自治州相伴成长的历史。
在恩施市小渡船中学的校史陈列室有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上一排瓦房和一块凹凸不平的操场就是学校保存的关于小渡船中学最早的记忆。当年建设学校不容易,政府出地、出材料,师生要出工出力,一边教学还要一边搞劳动,在半工半读的情况下师生一起亲手建成了小渡船中学的第一排教学楼,因为临近早年的红江桥,因此校名定为恩施县城关镇红江中学。八十年代,国家还在重点开展扫盲工作,社会整体教育氛围不足,生源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学生管理难度大。直到今天,年龄稍长的老师都记得社会上对当年红江中学的另一个称呼是恩施的“黄埔军校”,每当谈起这一段历史,大家都有些许的心酸,当年那些奠基学校的老师是多么渴望改变学校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学校发展迎来新机遇,随着适龄学生迎来高峰期,学校硬件规模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学校的发展,阻碍了时代对教育的更高需求。恩施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恩施基础教育的发展,以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向教育倾斜政策和资金,小渡船中学也在这一轮发展中受到各级政府的特别关注。1997年,在恩施州委政府的主导下,积极争取恩施州电信局的资金支持,一栋五层、30余间教室的教学综合楼拔地而起。不难想象当年师生搬新教室时的激动心情。当年命名为“贝尔楼”的教学楼一直到今天仍是学校主要的教学楼之一,继续担负着育人使命。恩施市小渡船中学似乎也伴随着“贝尔楼”的落成迎来了转机,教学质量年年提升、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家长满意度持续增强,“黄埔军校”的调侃逐渐成为历史。在不限招生人数的当年,大班、超级大班成为小渡船中学一道特殊的“风景”,小渡船中学的学位一座难求从那几年开始就一直持续到今天。老师们都清楚,不是新教学楼带来了好运,是团结、务实的老师们用坚守换来了成绩,有州、市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加之全社会教育氛围的转变,二十几年的发展让恩施市小渡船中学拥有了迎接更大风浪的勇气和底气,一场新的变革蓄势待发。
2017年国家实施东西部对口扶贫战略,恩施州、市委,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发展,借对口支援的东风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恩施市小渡船中学更是受到了恩施州、市政府的特别关怀,不仅积极争取援助方——杭州市江干区的资金支持,还需要反复协调学校改扩建设工程的建设用地。地处商业黄金地段的小渡船中学想要改扩建,需要协调和权衡各方利益的难度可想而知,各级党委政府当年把改善小渡船中学的办学条件始终放在首位,全力解决工程推进中的困难,凡涉及此项工作的事项在审批职能部门都特事特办,学校档案室里那几本厚厚的改扩建工程资料和多达几十次的各种会议纪要都在无声地讲述着政府对教育发展倾注的感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历经近两年的工程建设,两栋现代化的教学楼、综合楼与近四千平的地下车库顺利投入使用,校舍面积增加近三分之一,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如今,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以“船文化”为精神内涵命名的五座楼宇——“引航楼”“起航楼”“续航楼”“远航楼”“护航楼”散发着催人奋进的朝气和活力,一所底蕴深厚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小渡船中学旧貌换新颜,从此开启新征程。
如果说校园硬件条件的改善扮靓了小渡船中学的面子,那么从2009年以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则充实了小渡船中学的里子。
2009年开始,恩施市教育局开始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从那时起,一场持续至今的课堂教学改革对恩施市教育质量的提升影响深远。许多老师都忘不了当年从州、市政府到教育主管部门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决心,也常常感念于党委、政府对教育发展所倾注的关切。恩施市小渡船中学也在这轮课堂教学改革中抓住了机遇,进一步实现了学校发展由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转型。
改革总是和阵痛相伴,当年恩施市的高效课堂改革推动并不容易,校情的差异也让单纯的借鉴变得水土不服,各个学校只能不断地借鉴、摸索、消化、实践、总结。恩施市小渡船中学也是从那一年起就下定课堂改革的决心,学校决策层背负着教学质量可能下滑的巨大压力,在反复摸索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校情的“高效课堂”建设路径。
记得当年学校课改之初学蒲江中学、学洋思中学、学杜郞口中学,各种模式照单全收再慢慢消化,于是课堂也就呈现“百家争鸣”般的“热闹”,师生和家长中各种观念冲突,各种情绪交织,学校领导认识到找到适合自身校情的课堂模式是课改成功的必由之路,在历经反复的尝试、失败和总结后最终确立了以“学练一体”和“三段六步”为基本模式的高效课堂流程,在得到恩施市教育局的肯定与支持后,小渡船中学的“三段六步”高效课堂模式以重要的课堂改革成果在恩施全市推广。那几年,恩施州、市乃至湖北省内兄弟学校纷纷到学校观摩交流高效课堂经验,学校的社会美誉度空前。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的课堂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育人目标,处在恩施课改高位的小渡船中学主动顺应时代要求,在“三段六步”课堂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三段六会”高效课堂目标。从2019年起,经过四年持续不断的推行,如今已顺利实现了从课堂模式到课堂观念的高效课堂改革的升级换代。
从当年“自己走出去学”到今天“别人走进来学”,学校走出了一条课堂教学改革的大道,实践证明,十几年的高效课堂建设已让学校实现从外延到内涵发展的华丽转身。
如今的小渡船中学经过实践的磨砺已拥有了沉着的发展定力和十足的发展韧性。2020年起的三年疫情不仅没有对学校的教育质量造成冲击,经受住考验的小渡船中学还迎难而上,化危机为机遇找到了学校发展新的着力点。
以“家校协同教育”为目标的“家长学校”建设是后疫情时代学校特色建设的亮眼品牌之一。从2020年以来,学校不断拓宽家庭教育渠道,以家长学校为平台,以家庭教育培训为抓手,重点开展家风家教的培育工作,逐步构建了“家风教育”“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2020年被恩施市妇联确定为“家长学校示范基地”。2021年先后被评为“恩施州首批家教家风实践基地”“湖北省家风家教实践基地”,成为湖北省30所“家风家教实践基地”之一。
围绕新时期“双减”要求和“五育并举”目标,从2020年春季学期起推出了旨在追求“绿色健康的教育质量”目标的“兴趣拓展课程”。此课程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经过两年多的坚持和摸索,如今,“拓展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特色办学的一张靓丽名片,往日沉寂的校园焕发了新的活力,师生在校园生活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针对因疫情造成的家长和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情况,从2022年春季学期起,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中心”,学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年级、班级层级优势资源打造三级心理维护体系,科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能,有效整合资源,依托家长学校,推进家庭教育指导与心理健康服务的融合。短短一年多时间,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已先后被州、市确定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现如今,恩施市小渡船中学正走在以“多元发展”和“特色建设”为目标的办学之路上,“高效课堂建设”成果丰硕、“家校协同教育”不断融合、“兴趣拓展课程”精彩纷呈、“心理健康教育”打造品牌,恩施市小渡船中学已从当年的一叶小舟变成了今天的教育方舟,从此有了逐浪前行、行稳致远的魄力和底气。
其始也简,将毕也巨。见证了自治州发展历史的小渡船中学也将成为自治州历史的一部分,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同频共振,小渡船中学的发展早已融入了恩施自治州发展的血脉,渡中四十年,青春正当时,感恩自治州,共创新未来!(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贺宁翔)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