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三农”论道】红十字助力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湖北日报 2023-09-06 21:47:23

英山县政府副县长、红十字会会长 黄伟

近年来,英山县红十字会抢抓中国红十字总会定点帮扶的重大契机,在省、市红十字会的大力指导下,坚持以融入全县中心大局为目标,以服务民生发展为导向,以实施红十字会各类项目为抓手,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路径,用项目建设的“小切口”推动基层治理的“大变化”,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现代化新英山建设贡献红十字力量、展示红十字风采。截至目前,总会帮扶的款物总数达1.9亿元,其中,我县争取援建防灾减灾、产业帮扶、健康帮扶、教育帮扶等各类项目231个,总计金额7512万元,受益群众超过30万人次;英山红十字会先后获评“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湖北省红十字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去年7月,我县红十字助力乡村振兴的“英山模式”被国家乡村振兴局作为全国乡村振兴培训班现场教学观摩点,今年6月,全国县级红十字工作暨“博爱家园”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我县召开。

聚焦“三大环节”,全程把控项目质量。从2015年起,参照发改部门的工作模式,首创博爱家园“12345”项目管理模式,即搭建1个人道服务阵地、2种方式推进项目、3类志愿者参与项目、专家组和县乡村4级项目管理监督体系、项目实行竞争、评审、评估、督办、审计5大机制,以红十字项目的高标准、严要求,确保资金依法依规惠及基层。

我县“12345”模式与共同缔造的“五共”理念高度契合,核心是充分发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让群众站“C位”,抓实项目前期调研、组织实施和后续运营三个环节,确保资金合法、合规、合理使用,确保每个项目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坚持推行竞争机制,根据全县各乡镇人口比例和项目需求下达名额指标,各乡镇差额推荐参加县级评审的项目村。坚持优化评审机制,县红十字会举办县级项目竞争评审汇报会,邀请省、市红十字会、县农业部门、药茧办、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等相关专家担任评委,各乡镇推荐的项目村现场汇报项目计划,评委现场提问、综合打分,按照得分高低和一定比例确定项目村,再由项目村制定1-3个项目方案,提供给县红十字会审核择选申报。坚持运用评估机制,开展VCA,组织各村干部、妇女、群众3类代表参加项目评估,分析风险、易受损性和应对能力,并形成项目方案。坚持完善督办机制,县红十字会组织专班,常态化到项目村查看项目资料、项目现场,指导项目建设,及时反馈问题,督促销号整改。同时,根据项目进度情况,不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坚持强化审计机制,项目完工后,县红十字会逐村验收项目成效,并聘请具有审计资质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入村审计,保证项目安全。

创优“三种服务”,全面发挥项目效益。在精心实施红十字项目的同时,发动各级红十字组织,精准对接“老幼妇”特殊人群帮扶、基层人才队伍培养、重点志愿活动开展等三种服务需要,把项目干在最当时、用在最当前,让“留守老人吃饭有人做、留守儿童离校有人教、留守妇女健康有人管”。创优“老幼妇”特殊人群服务。用心服务老年人,全面推广曜阳养老志愿服务活动,为行动不便的失能、残疾、高龄、长期患病老年人提供方便就餐和健康疗养等志愿服务。用爱服务青少年儿童,通过博爱学校、博爱校医室、未来教室、黄房子等项目,进一步擦亮英山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名片。创优基层人才培养服务。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康养英山、健康英山发展规划,构建“3支救护宣传队伍+4个救护培训基地+5进活动”应急救护培训体系。秉承“人才兴会”理念,近年来持续培训乡村的各类管理、经营、技术人才4398人次。创优志愿活动开展服务。建立服务架构,组建应急救援、救在身边、“三献”宣传等六类红十字特色志愿服务队,在各村发展多支综合型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形成“六+N”志愿服务体系。在全县红十字志愿者中先后涌现出“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之星”“全省优秀红十字志愿者”3名。

突出“三个结合”,全域释放项目动能。将项目建设成果转化与治理体系、产业体系、发展体系三个结合,做好“后半篇文章”,以项目赋能推动发展。一是与治理体系相结合,壮大基层组织。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推进基础组织建设,2022年6月,以县“两办”名义下发《关于加强县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实施方案》,召开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会,强力推动全县所有乡镇、村(社区)、学校、医院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五类组织”建立红十字会基层组织372个,形成“纵横交互、合力推进”的工作落实体系,为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与产业体系相结合,建设和美乡村。博爱家园产业发展资金紧扣我县“五大振兴”,已帮扶我县三分之一的村集体发展中药材、茶叶等主导产业,结合我县11个乡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带动乡村全域全面振兴。近年来,累计支持新修、改、扩建农村公路41条,新建避难广场31个、卫生站28个,修复水毁石岸、河堤21处,修整水库、水塘12口,新建、维修桥梁6座,其它防减灾工程或生态宜居工程32个。三是与发展体系相结合,助力共同富裕。近8年来,以博爱家园为代表的红十字项目成为各村最受欢迎的项目,撬动引领其他帮扶资金达上亿元,实现了“小产业、大振兴”,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4.3%、23%;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8%、8.0%。

责任编辑:周莹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