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 李尚书)在大冶有个闻名的“刺绣”家庭——刘小红家庭,在刘小红的带领下,子女先后加入大冶刺绣非遗传承的队伍,一家人不遗余力地践行着非遗传承使命,让大冶刺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近日,记者来到刘小红刺绣艺术馆二楼,刘小红正和绣娘们专注、安静地刺绣,只见她们飞针走线,手法娴熟。
“这幅《千里江山图》从去年年初开始绣,还有一个多月就可以完工,整幅作品全长2.4米,高0.5米,用了掺针、滚针、乱针等不同针法,颜色以青蓝绿为主色调,主要表现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刘小红对这幅《千里江山图》赞誉有加,“绣好后,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艰苦创业 从摆地摊到家喻户晓
刘小红出生于阳新县白沙镇,父亲是教师,小时候经常带着她去户外写生,为她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奶奶是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常被嫁女或得子的人家请去绣衣服和装饰品。耳濡目染,刘小红渐渐爱上了刺绣。
12岁那年,在奶奶的悉心教导下,她绣出了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作品《莲花》。
16岁当老师,结婚后离开了讲台,跟随丈夫来到大冶,开始了“矿上的生活”,虽不宽裕,但还勉强过得去。然而,这一切都在丈夫下岗后成为泡影。
为了生计,刘小红夫妇开始摆摊卖布、卖水果,甚至开矿,生活仍不见起色。“那段时间真是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练就了自己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的性格。”刘小红感慨地说。
一次偶然机会,在北京长城脚下的一个工艺品店,刘小红看到一幅刺绣作品标价好几万元,她觉得不可思议。
“这个我也会呀!说不定绣得比它还好。”说干就干,刘小红回家后,当即只身前往杭州购买刺绣所需的布料,开始了绣娘的生活。
从此,刘小红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刺绣。然而,她的丈夫却并不认可。“他当时就认为我是疯了,还说再这样绣下去,眼睛、颈椎都受不了。有的时候他还会特别生气,很是关心我的身体情况。”尽管如此,她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
为了检验成果,她让丈夫把一些绣好的作品拿到黄石文化宫去摆地摊。第一天,摊位就被围得水泄不通,四条屏风卖了800元,一幅《清明上河图》卖了5000元。刘小红说:“当时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才去黄石文化宫摆地摊,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关注,也更加坚定了把刺绣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决心。”
2016年10月17日,是刘小红终生难忘的日子。她的刺绣作品《星云之梦》随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入浩瀚的太空,在这幅绣品中,左边是一颗带尾巴的红色星云,右边是一颗蓝色星云,七彩星云组成的“60”字样,象征中国航天事业60年的峥嵘岁月,旋转的星云,深邃的蓝色系,代表浩瀚太空,寓意着中国在航天探索方面,永无止境。这是刺绣作品首次飞入太空,足以载入史册,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刘小红的绝妙手艺,刘小红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刻苦钻研 练就“独门绝技”
出名后,刘小红并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停滞不前。她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在刺绣技艺上不断创新。
她在汉绣的基础上,兼收苏绣和湘绣的精华,创造了“双面打籽绣”“巢针绣”“双面盘金绣”“双面异色异形打籽绣”4种独有绣法。为了摸索“双面打籽绣”,刘小红尝试了7个月,绣了拆、拆了又绣,终于摸索成功。这种绣法立体感十足,有浮雕的感觉,效果与传统作品不大一样,代表作品有《全打籽双面绣花瓶》《双面异色异形打籽绣-京剧脸谱》。
2011年刘小红创作的《单、双面全打籽绣》一书在湖北省版权局登记;2017年创新发明了一种用于双面打籽绣的翻转式刺绣工作台,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经过多年的潜心学习和钻研,刘小红在传统针法之外,独创出数种针法,使得作品更加立体、逼真、生动,并将古典与现代、中式与西式融会贯通,把大冶刺绣推向新的艺术高度。
2018年8月28日,刘小红的作品《桂榜山前漫树香》登上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咸宁舰”,让大冶刺绣遨游于碧海之上。这幅作品取材于著名的湖北咸宁籍画家董继宁同名画作,主要反映了咸宁的山水和桂花,使用了掺针、直平针、人字针、乱针、接针、松针等多种技法,桂花则用的是特殊针法——打籽绣,整幅作品恢宏大气,山峰硬朗多变,形象逼真,是在画作基础上的再创作。
不久前,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最受欢迎的十大绝技”30个优秀现场展演项目评选结果揭晓,刘小红的刺绣作品《竹鸠图》入围。该作品是刘小红尝试在云丝纸上进行刺绣工艺的创新作品,云丝纸纹理稀密不均匀,大部分地方连针都无法固定,刺绣难度极高。刘小红创新使用了“搭桥牵线”手法,绣制过程中用线在稀疏位置做长针固定,然后再从中间起针,慢慢绣到密的地方形成“搭桥”,“搭桥”的地方使用的是“来回套针”,这样在云丝纸这种特殊的材质上完整地将图案绣下来,同时图案也能巧妙地融合进云丝纸中。整幅《竹鸠图》中小到鸟眼竹丝,大到羽毛竹叶共用了27种深浅不一颜色的蚕丝线,为了绣出鸟儿羽毛的丝密感和眼睛、鸟爪的质感,须将蚕丝线分丝至8到16丝,该图案丝线分丝后总绣制长度达到一万米。
“我觉得作为艺术品的大冶刺绣,应该更贴近和符合时代生活。”刘小红说,只有融合传统和现代的艺术审美,进行不断地创新,才能更好的将刺绣技艺传承下去。
言传身教 让古老技艺焕发活力
在刘小红的影响下,儿子彭涛和女儿彭肖肖也相继加入非遗传承,并创办了“小红绣”品牌。
彭肖肖是看着妈妈绣花长大的,从小就帮妈妈做一些分线等刺绣的辅助工作。“我妈妈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在她身上看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做刺绣这一行,她从摆地摊到最后作品进入太空,我见证了妈妈用一针一线完成了她自己人生的高度和理想。”彭肖肖说,作为年轻人,也有责任帮助妈妈做些什么。“最让我感动的是2016年出嫁的那一天,妈妈和师姐妹们绣了一整套的嫁妆(嫁衣,盖头,喜被等)送给我。那一刻,我终于意识到刺绣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记忆的传承,更是我妈妈和师姐妹们对我的祝福,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刺绣的魅力和神奇之处,感受到了身边人对我的爱。
手工刺绣是中国人默默传递情感,表达爱的一种方式。“当时,我就觉得,刺绣这种东西不仅仅我会喜欢,我的同龄人和下一代,如果他们收到这样的礼物,我相信也会喜欢,也会珍藏。所以,我就想成立一个品牌,把这种爱的方式传承下去,每个人都能够自己来绣。”
于是,“小红绣”这个品牌诞生了。
“为什么叫‘小红绣’呢?第一,这是我妈妈名字的一个传承,第二,小代表了每一个人,红是真挚的情感,绣是记忆,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用刺绣来表达真挚的情感。”自始,彭肖肖陆续推出了一些文创产品(以婚嫁系列为主),将这些作品全部变成DIY材料包,通过教学视频和材料包,不需要老师教,在家就可以完成精美的刺绣礼品,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
从干一份喜欢的工作,到把刺绣传承当成一种使命。多年来,刘小红家庭通过开办手工技能培训学校,开展刺绣公益培训,总计培训妇女达10000余人,2000余名妇女通过掌握刺绣手工技能,实现了就业创业。其学生张秀容、谭春英、余阿文获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誉称号,所授学生多次参展获奖。其中,谭春英于2018年获得“荆楚工匠”荣誉称号,杨叶叶获2018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第六届湖北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刺绣项目第一名。
随着刘小红家庭对刺绣事业的不懈推广,非遗刺绣产品被更多年轻消费者所接受和喜爱,越来越多的绣娘加入大冶刺绣这个大家庭。
在刘小红刺绣艺术馆,有一个名叫盛佳童的娇小学员格外引人注意,聊天中,得知她还是一名在读大学生,趁着暑假专门过来学习刺绣的。“已经学了一个多月,现在可以独立绣了。我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来这里想多了解一些服饰方面的知识,看能不能将刺绣融入服装设计当中。”盛佳童说,自己家离刺绣馆很近,高中的时候就经常来这里玩耍。
石凤祥是金湖街道人,2016年开始跟着刘小红学习刺绣,目前已有小成。“以前在家不是打麻将,就是玩。来这里后,感觉蛮好的。刘老师对大家很好,她就像大姐一样,既是师父又是亲人,你不懂的她全都告诉你。”石凤祥说,来这里不仅有一份满意的收入,还学会了一门手艺充实自己,陶冶了情操。“每次完成一幅作品,心情就非常愉悦。”
刘小红表示,今后,将把刺绣这门手艺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带领更多的姐妹学习刺绣工艺,实现“家门口”就业,用双手“绣”出更加幸福的生活。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