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农新瑜 通讯员 张滨
风尘仆仆地来汉,录制戏曲节目,为戏曲振兴发声助力。
9月4日,著名相声演员、京剧“麒派”传人郭德纲在参加湖北卫视大型戏曲节目《戏码头》录制间隙,接受媒体专访,畅谈自己与戏曲的情缘,以及近年来在戏曲艺术方面的心得和感悟。
近年来,郭德纲全方位跨界,除了相声之外,在说评书、唱京剧、写书、演话剧等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尤其今年以来他带领麒麟剧社在济南、上海等全国多地巡演,引发了传统京剧表演也一票难求的火热现象,受到各界瞩目。
“对于唱戏,我认为自己是个职业演员”
“我是7岁学评书、9岁说相声,上世纪80年代末说相声不挣钱,我唱了5年的戏,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等,什么戏挣钱唱什么,群众爱听什么就唱什么戏。”郭德纲如此讲述自己与戏曲的不解之缘。
“后来有人跟我聊过,说你唱戏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这个问题我也纠结了很长时间。你说是业余的吧,那5年我每天唱戏,靠唱戏养活自己5年,所以说我是业余的,说不过去。但如果说是专业的吧,我又没在专业院团呆过,没拿过什么工资奖金……所以我后来自己有一个定位,就是一名职业演员。”郭德纲如是说。
骨子里酷爱戏曲的郭德纲,2016年创办了麒麟剧社,2018年又正式拜师于麒派名家赵麟童先生,入室京剧“麒门”,立志传承京剧艺术。
郭德纲认为,京剧、评剧、梆子、曲艺、鼓曲、相声等等其实是一家,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骨子里都是咱们的传统文化,“所以这个在我身上分不了那么细致,就看观众怎么分了。包括这几天,我刚在上海演了5天话剧,只要是真上台的事儿我就很开心。至于大伙怎么看,那个倒不重要了。”郭德纲笑称。
“戏曲振兴,最关键是要好看、观众爱看”
有业内人士评价,“行当涉及广、戏路宽”是郭德纲戏曲表演的最大特色。他能在京剧《秦香莲》中兼演老生、老旦,在《潘杨讼》中演杨继业、佘太君、潘仁美、寇准四个角色,包括花脸、老生、老旦三个行当。
谈到自己的戏曲表演,郭德纲表示,自己唱的戏跟专业院团确实还是有区别,这和当年的经历有关。他说,上世纪80年代,他唱戏是跟当时的老艺人、老一辈唱,学的是这些,可能跟专业院团的不一样。“在专业院团里,某一出戏可以拿出来七八个月的时间来排,然后天天上台,这个熟练度肯定很行。但是我们的特点就是会得多,不是只死守着某一出戏。就像厨师一样,你是专门炒鱼香肉丝的厨师,我是厨师,鱼香肉丝我可能炒不过你,但我会炒很多菜……这就是不一样的地方。”郭德纲认为,这个没有谁对谁不对。站在台上,关键是让观众喜欢,让观众爱看,这个最重要。
谈到近年涉足戏曲演出的经历,郭德纲表示自己挺高兴。“今年我们剧社开展全国巡演,转了一圈下来发现,市场很好,观众也很好,观众愿意买票看戏。所以很高兴,觉得我们干这件事很有点意义。”
如何振兴传统戏曲?郭德纲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戏一定要好看”。他以民国时期火爆一时的《枪毙阎瑞生》为例,这出以当时真实案件创编的京剧,曾经轰动整个上海,出现戏迷半夜排队买票的盛况,“它为什么成国粹,为什么火?是因为它好看。所以戏曲怎么能振兴,首先要好看,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一定要长志气,好好唱戏,唱好戏,观众才知道好坏。”郭德纲表示,一定要相信观众、尊重观众、尊重市场,“我们要相信老百姓的素质,老百姓喜欢的东西,一定大有道理。”
“能为弘扬传统戏曲出点力,挺好的”
近期,郭德纲十分繁忙,这次他来汉录制节目,行程十分紧凑和匆忙,被工作人员戏称为是一次“特种兵”行程。郭德纲介绍,此前几天他是在上海演了5天的话剧,在5天间歇里,还有各种节目的录制等等。昨天在上海最后一场演完,今天一早就从上海飞到武汉,下午录完之后,一会儿就要连夜要赶到哈尔滨,参加黑龙江德云社新剧场开张演出。9月7日又得赶到北京,当天在北京忙完,连夜就要飞赴澳大利亚,开始为期两个月的国外巡演。
对于湖北深厚的戏曲底蕴、浓厚的戏曲氛围和《戏码头》这个品牌栏目,郭德纲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湖北武汉是戏曲大码头、京剧发源地,很多京剧名家大家都是从武汉出来的,所以这次尽管很忙,还是专门赶来参与了节目录制,“现在还有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大力传播弘扬传统戏曲,如果我也能为此使上点劲,能帮帮忙,我觉得也是挺好的事儿。”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