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湖北省只有武汉、黄石两个省辖市,俗称黄石为“黄老二”,即由此而来。而这两个城市在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都受惠于张之洞,与他创办中国钢铁工业密切相关。黄石地区的早期现代化完全是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以后启动的。具体而言,是由开发大冶铁矿而启动的。
开发大冶铁矿启动了黄石地区的工业化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红旗插上黄石地区,迅即组建了中共石灰窑工业特区委员会,并由军代表接管了华中钢铁公司、华新水泥公司、大冶电厂、源华煤矿和利华煤矿。10月建立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1950年8月建立黄石市。此时,黄石由沿江小镇一跃成为省辖市,显然是由于它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宝贵的钢铁、煤炭、建材、电力等工业基础,而这些基础直接或间接都受惠于张之洞对大冶铁矿的开发。
黄石地区处于长江中游铜铁等多金属成矿带,历来以矿藏丰富闻名。1973年发掘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展示这里从商周到春秋战国一直是采矿炼铜的基地。三国时置“铁官”,唐置“青山场院”,宋设“富民钱监及铜场”、“磁湖铁务”,明置“兴国冶”,历代均为冶炼官铁之地。
大冶铁矿所在的铁山铺,明清以来是一个驿站。驿站又名急递铺,故名铁山铺。例设邮舍,配铺司一人,铺兵六人,负责传递公文书信。明代曾在这里伐木烧炭、采矿炼铁,留有早已废弃的遗迹。大冶钢厂所在的袁家湖,在西塞山以上沿江处,这一带多沼泽、水塘、江汊,山坡间错落着一些村落,有的居民以烧石灰为业。紧邻袁家湖的石灰窑,因汉代以来盛产石灰而得名,明清时期,居民在黄荆山麓用土法采煤、烧石灰,沿江形成上窑、中窑、下窑等街市,是传统的手工业、商业集市。地处上游的黄石港,当时商业较为繁盛,清嘉庆年间是大冶、阳新、鄂城、浠水等沿江八县的物流集散地。同治十三年招商局轮船在此设码头,英太古等洋行进入,商业发展至鼎盛时期,号称商行十八帮,坐商达200余家。
1890年张之洞开发大冶铁矿,建成使用机器露天开采的大型矿山,修建铁路用火车运输矿石,标志着这片热土上绵延了三千多年的矿冶生产活动,开始进入了机械化、现代化生产的新时代。1913年汉冶萍公司决定在袁家湖兴建大冶钢铁厂,1917年两座当时全国最大的450吨高炉破土动工,1923年高炉出铁,进入生产期。由此黄石地区实现了近代采矿和冶炼相结合,成为了中国近代著名的钢铁工业基地。
张之洞同时在黄石地区开创了煤矿开采的机械化。据光绪十八年十月十五日张之洞给李鸿章开列的《湖北铁政局所置机器、厂屋计各项工程清单》,大冶王三石煤矿项下开列:
大煤井二处。小煤井二处。开煤机器全备。凿石压气机全副。金刚石钻地机器二副。抽水大机器二副。抽水小机器五副。起煤机器二副。……运煤铁路十里。运煤铁车三十辆……
已经实现了钻探、掘进、开采、排水、运输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当时张之洞一次便进口了三套煤矿机械设备,明家湾、道士洑煤矿也配备有金刚石钻地机器全副、开煤小机器四副。1908年,毕业于湖北经心书院的大冶人周晋阶收购了石灰窑一带的小煤窑,于1909年成立民营富源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916年、1924年富华、大冶利华两家煤矿公司相继建立。1927年利华改组,1936年富源与富华合并,改称源华。与此同时,还涌现了德和、四维、裕鄂等一批煤矿。大型煤矿逐步采用机器生产,1931年德和煤矿还修建了8.2公里的盘山公路,1934年利华煤矿则修建有4.5公里的越山索道。1937年富源、富华、利华三公司总运销达380万吨。在占据武汉市场的同时,利华的煤远销至厦门、福州、汕头、烟台、广州、香港和日本。
张之洞同时开创了黄石地区建材生产的现代化。他是中国近代水泥工业的开创者之一。早在汉阳铁厂竣工之时,张之洞便萌发了兴办水泥厂的念头。他在光绪二十年四月初四致出使俄、德、奥、荷四国大臣许景澄的电报中说:
铁厂、铁路、枪炮架弹五厂所用水泥计银二十万外,痛心疾首。大冶有堪造水泥之土,据外洋评定极佳,远在开平、澳门两处水泥之上,此后岁修用多,故拟自造。并请许景澄打听水泥机械的价格和生产能力。由于经费困难,这次未能办成。十三年后,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一日,张之洞发文《批道员程祖福禀拟承办水泥厂》,正式批准程祖福承办水泥厂,给予优惠政策,“准其在湖北境内专利十五年”。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张之洞赶在离任前夕呈报了《商办大冶水泥厂请暂免税厘片》,请求按照“各省商办铁路所用材料请照官办之路一律暂行免税”的政策予以免税。这是张之洞在湖北期间为黄石地区办的最后一件好事。五天之后,八月初二,他就起程进京了。创办清华公司的福建人程祖福筹资30万两,购回法制全套干法回转窑,建成湖北水泥厂,于1909年投产,是中国第二家商办水泥厂。所生产的“宝塔牌”硅酸盐水泥,曾获南洋劝业会金银奖。后该厂被启新公司兼并,改名为华记湖北水泥厂。1938年迁往湖南辰溪,1945年筹建大冶水泥厂,1949年4月第一条生产线建成。1953年定名为华新水泥厂。
为满足汉阳铁厂生产的需要,张之洞在铁山矿区东侧的石鼓山、牛铁山开采白石,开创了石料开采的机械化。上述《清单》中,开列有“白灰石山一座”,配备有夹矿石机器全副。凿矿机器四架。开矿各项机器全备。运矿小铁路四里。炸药窖一所。装矿码头一所。石灰窑运矿码头一座。码头趸船一号。
说明这座石料矿山已采用爆破和机械开采,并使用小铁路运输,有专用码头,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这一时期下陆建有附属于汉冶萍公司的制砖厂,20世纪末拆除黄石港原教堂的旧房,发现所用机制青砖上有汉冶萍公司的英文标记。
黄石地区的电力工业,是在工矿企业自备发电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09年,湖北水泥厂设有电气部。1913年李维格筹划新建大冶钢铁厂时,提出:
(大冶铁矿)挂线路、机钻均需电力,而此后须通宵工作,非电灯不可,拟设电机厂一所,内交流电三百启电机两副、气炉、电线等约需银十三万两。
火车及轮驳船均需通宵工作,亦需电灯,(石灰窑)拟设三十启煤油电机一副,及预备替换六启小电机一副、灯线等,约需银一万六千两。
后大冶铁矿、大冶钢铁厂、富源煤矿等都建有发供电设施。1926年黄石港兴办民营电灯公司,开创黄石商业发电的历史。1938年本地拥有8867千瓦的发电设备,由发供电单位各自管理,互不联系,电力未形成工业体系。日军入侵后,这些设备或毁于战火,或迁至后方。1945年10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成立大冶电厂筹备处,接管大冶钢铁厂原“日铁”发电所。第二年发电机组相继发电。至此,黄石电力形成系统,结束了分散管理的局面。
工业化带动了黄石地区的交通运输现代化
筹办大冶铁矿之初,张之洞便在湖北铁政局之下设立大冶矿务运道总局,负责开发矿山、修建铁路。矿局建在石灰窑江边,内设电报房,配备了电报机。早在1891年石灰窑与铁山就开通电报,1897年铁山与武汉通了电报,也就与全国通了电报。
大冶铁矿运矿铁路,是继津唐铁路、台湾铁路之后中国政府修建的第三条铁路,也是黄河以南的第一条铁路。铁山铺至石灰窑江岸,全长33.79公里,并在下陆设有机车修理厂。火车每天开行运矿二至十次不等,每次附带客车二辆,出售客票,供本矿职工和旅客乘坐。这里先于北京及武汉、广州、南京等大都市拥有了铁路,民众有幸体验了火车,成为了黄石地区社会生活早期受现代化影响最大、最显著的标志。后来大冶钢铁厂、华新水泥厂相继自建了专用铁路并与之接轨。湖北官矿公署所属的象鼻山铁矿,于1919年建成该矿至沈家营码头的铁路,全长22.25公里。这一时期黄石地区的交通呈现了独特的景观:铁路优先于公路发展,铁路里程超过公路里程。境内第一条公路是1929年建成的,由大冶县城至黄石港,全长23公里。
煤、铁、建材的巨大吞吐量,促进了港口的建设和水运的发展。1893年,矿局率先在上窑江岸建起了第一座工矿码头,1899年、1908年又兴建了供日本运矿砂的东矿码头和专供汉阳铁厂用的新汉矿码头。随后,象鼻山铁矿在沈家营、湖北水泥厂在胜阳港、富源富华等煤矿在下窑和中窑都分别建起了本企业的码头,有的煤矿还修建了从井口到码头的轻便铁路。1920年大冶钢铁厂在厂区兴建了生铁码头、焦煤码头和发电所码头,生铁码头有铁路通往趸船,配有起重机、卷扬机装卸。此外,在上窑还建有杂货、粮食和小轮码头,1929年在黄石港建了客运码头。
一些企业在兴建码头的同时,组建了自己的轮驳队。汉阳铁厂1892年已有拖轮二艘、运矿大驳船五只。后拖轮增加至七艘,日开一艘,每艘拖驳船两只,各装矿石350吨,运往汉阳。运往日本的矿石,早期由日本三菱公司备轮四艘,每艘装矿石330吨,运至日本。源华和利华后来也都有了自己运煤的船队。这一时期,民族航运迅速发展,有两家轮船公司和20多家船帮的机帆船、木帆船在黄石水域营运,从黄石港至袁家湖,十余公里的江岸边遍布着往来运送商品的船只,蔚为大观。随之石灰窑沿江街市的商业也日趋兴旺。
孕育了黄石地区的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城市化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工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条件。现代工业的兴起,孕育了黄石地区的城市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人口的增长突破了自然增长的局限;工业人口大量增加,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在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进程中,黄石地区的特色是先开始工业化,带来工业人口的增加,然后再建立城市。据《黄石市志》记载,在抗日战争前,大冶铁矿已有矿工3000余人,象鼻山铁矿1000余人,大冶钢铁厂1300余人,湖北华记水泥厂3000余人,大小煤矿约4000余人,计13000余人,是一支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工人阶级队伍。这些工人,有的原是本地的农民、城镇贫民;有的则是外地来此谋生的,特别是早期的技术工人,很多是从外地来的。1922年林育英在黄石工人中发展的第一批共产党员,多数是外来的。大冶钢铁厂的电工仇国升,湖北均县人,由汉阳铁厂来;另一个电工林家庆,是湖北黄冈人。华记湖北水泥厂的周芳良是浙江宁波人,梁士卿是武昌人,两人都是十几岁来石灰窑进厂当工人。大冶铁矿下陆机车修理厂的赫惠林、唐芳、黄国太,分别是东北满族、广东中山人、湖北黄陂人,先后由汉阳铁厂来此当工具管理员、钳工、火车司机。大冶铁矿原是实行包工制,由包工头雇用当地农民采矿,农闲时人多,农忙时人少。1914年王宠祐任矿长,改包工制为固定工,从河北、山东、河南招来大量工人,仅得道湾矿山就雇用了1000多名外地矿工。同时,港口码头的急骤发展还吸引了大量农民、城市贫民、无业游民从事装卸搬运。1903年上窑杂货码头建立了固定的码头装运组织,名为“箩行”。据《黄石市志》估计,1949年前码头搬运工人总数约达万人。
1949年5月以后,工矿特区以原石灰窑、黄石港两个城镇为基础,辖7600户,约49000人,其中郊区农业人口21375人。在城镇人口约28000人中,工业人口的比例显然是很高的。
工矿区的兴起,吸纳了民族资产阶级来此投资创业,吸纳了高层企业管理专家,也吸纳了大量工程技术人员。1948年,时任经理的张松龄便带领了200多钢铁冶炼技术人员南下集中于老华钢。这些厂矿培训工人、学徒,附设有学校、医院、俱乐部,提高了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水平,推广了科学技术知识。
1899年德国亲王亨利来华,指定要专程访问铁山,表明黄石地区早已进入国际视野。此后日本人频繁到铁山访问,使得矿局不胜其烦。
大冶钢铁厂、煤矿、水泥厂都集中在石灰窑一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石灰窑便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力量、一种新的工业文明在长江中游崛起;黄石港其时商业虽然繁盛,但只是传统商业市镇的落日余辉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冶铁矿与大冶钢铁厂同属华中钢铁公司,铁山、下陆与石灰窑之间通过铁路紧密联系已有半个多世纪,华新水泥厂和电厂的新建又填充了黄石港与石灰窑之间的空间,使之沿江连成一线。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将石灰窑、黄石港、铁山、下陆划为一个行政区,包罗了华钢、源华、利华、华新、电厂五大厂矿,组成一个工业城市便是瓜熟蒂落了。
追根溯源,1950年黄石建市,成为当代中国重工业的瑰宝,担当为华夏现代化建设提供原材料的重任,被誉为“长江岸边的一颗明珠”,离不开早年张之洞奠定的工业基础。
(摘自张实《苍凉的背影:张之洞与中国钢铁工业》增订本,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