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贺孝贵
2019年3月18日,省人民政府根据《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第三条第4项“因执行革命任务遭敌人杀害的”规定情形,评定康先成同志为烈士。消息传来,让恩施为康先成评为烈士做了大量工作的人无比欣慰。
康先成是恩施市新塘乡双河木栗园人,1933年5月任湘鄂西苏区恩施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是中国共产党在恩施市建立的第一个县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
1980年以前形成的恩施革命史资料,对康先成的任职及工作情况有介绍,写了红军撤离双河时主席张家政随红军转战,他留下坚持对敌斗争,但对以后怎样了没有详细记载。按照这份材料,不知他的生死。如果是被敌人杀害牺牲了,新中国成立后评革命烈士时没有参评,显然是漏评。这引起了当时党史与文物工作者的注意,但苦于资料缺乏无法下结论。
1984年8月,恩施市文物管理所筹划举办革命斗争史展览,派人到革命老区双河收集资料,其中的一位同志曾参加《恩施县革命斗争简史》撰写,对康先成的情况较关心,经访谈十多位当时参加过红军的老人回忆证实,康先成于1936年夏牺牲。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到木栗园上台对康先成牺牲处与墓地拍照记录。
回来后,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整理出康先成革命事迹资料:
1933年5月,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七师,在双河上坝成立了恩施县苏维埃政府。木栗园青年农民康先成因在革命斗争中积极、干练、勇敢,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红军的信任,先被选为木栗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之后又当选为恩施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
康先成深感责任重大,与恩施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家政一道,领导区、乡苏维埃政府同反动团防作斗争,关管审判土豪劣绅,组织群众进行减租减息运动,发动群众支援前线,先后将各地交的1.5万多公斤粮食和食盐,运送到驻在鹤峰麻水的红三军军部,将各地收缴的45匹洋布缝制成衣服送给红军。
苏维埃政府卓有成效的工作,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要土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恩施县苏维埃政府在红军和省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迅速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广大贫雇农分到了土地,革命热情更加高涨,纷纷报名参军参战。木栗区土地革命前只有30多个游击队员,土地革命后增加到80多人。
1933年5月,国民党宣恩团防总指挥唐协成纠集恩施、宣恩两县边界的民团武装,分兵合围恩施县境内苏区,首先进攻木栗园。这时,红军大部队不在恩施境内,敌强我弱,情况非常危急。
康先成与红军留守人员商量后,利用有利地形消灭敌人,将全部游击队员、自卫队员隐蔽在木栗险隘新田垭口,待敌人先头部队进入伏击圈,突然发起进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慌忙逃窜。在没有红军大部队参战的情况下,木栗园保卫战是一次成功的战例,让敌人知道了游击队、自卫队的威力,他们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湘鄂边各级红色政权的建立及其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以及对土豪劣绅的坚决镇压,引起蒋介石极大的恐慌,他急令徐源泉为“剿匪”总司令,集结14个团的兵力扑向红色苏区。
1933年7月下旬,恩施县境内的革命根据地全部被国民党军占领,红军被迫转移。这时,恩施县苏维埃政府动员了500多名区、乡干部和游击队员随红军转移,主席张家政随红军转战,副主席康先成则留下来继续坚持斗争。
革命转入低潮,国民党军与地方团防武装残酷地屠杀参加红军闹革命的人,康先成被迫离开双河,两年后才回到家乡,但敌人仍然没有停止对他的追杀。
1936年夏天的一个深夜,大雨猛下,康先成家门前的木栗河水暴涨,新塘团总傅卫风的几十个团丁泅水过河,包围了康先成家。等康先成发觉,捅开屋顶瓦片突围时,被团丁发现,开枪打中他的腹部,肠子流了出来。敌人要他投降,康先成解下头帕,将流出的肠子塞回腹中用头帕包扎好后,大声地说:“要死的有一个,要活的没得!”他用瓦片与敌人对打,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团丁割下康先成的头颅,带回新塘向傅卫风报功,7天后才准许康先成的妻子易七妹背回家埋葬。
此后,康先成牺牲的事迹上了《恩施市革命斗争史展览》,先后被《恩施晚报》《恩施州革命遗址》《恩施州老区革命故事》《湖北老区革命故事选》刊用,并被写进《中国共产党恩施市历史》。
康先成牺牲的事迹宣传出去了,但评定他为烈士的过程中,却因资料不足等种种原因经历了较长的过程。
2017年,恩施市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申报康先成为烈士》的提案。2018年,国家成立了退役军人事务部,下面各级成立了厅、局,有专人专管烈士评定事宜。
经过走访调研,在恩施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恩施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共同努力下,恩施市新塘乡、恩施市、恩施州各级政府逐级申报,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呈报省人民政府获得批准。
牺牲83年后,康先成同志被评定为革命烈士,烈士的英灵终可安息,也为恩施这片土地上红色基因的传承增添了新的内容。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