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伯邑考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有传说伯邑考是因为拒绝了妲己,妲己便怀恨在心,向纣王诬陷伯邑考调戏自己,纣王一怒之下便杀了伯邑考。但真实历史中,伯邑考未必是死于红颜祸水,而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周与商,积怨已久。周文王姬昌之父,周太王季历曾为商朝四处讨伐,讨平了西戎。但随着讨伐功绩越来越大,周的实力也大为增长,以至于对商形成了潜在性威胁。所谓鸟尽弓藏,季历完成任务后,商帝文丁想去除这个隐患,便趁季历到商都朝贡受封时,将季历关在仓库中,导致其被活活饿死。
到了周文王姬昌时,周的实力不仅没有削弱,反倒在其仁政下得以增强。这让商纣王不得不再次出手。那为啥这次商纣王没有将周文王一杀了事呢?
因为战乱又起。东夷叛乱规模越来越大,甲骨文记载:“商纣为黎之蔸,东夷叛之”、“在十月又二,往征夷方”,“在十月,王(纣王)来征夷方,在攸侯喜”,“在三月,来征夷”等。战争越来越激烈,以至于纣王专门亲征。
但此时周又日益强大,纣王总不能两面作战吧?于是纣王想了一个招:将姬昌骗到朝歌。
此时姬昌不能像季历那样贸然杀掉,因为一旦杀掉,周必然会起兵反抗。所以纣王只能将姬昌囚禁起来,将周拖住。等讨平东夷回头再来收拾他。
估计姬昌看到形势的危急:一旦东夷被征服,商纣王安枕无忧了,就有很大可能会杀掉他,然后讨伐周。
于是不管是周的策划还是什么别的原因,西戎又开始兴风作浪。为了西部的稳定,纣王不得不将姬昌释放,并赐予“弓矢斧钺”,让他拥有西征的权力。
但此前,如何证明姬昌的忠诚度呢?伯邑考便成了最好的测试手段。
将伯邑考杀掉,然后做成肉糜,给姬昌吃。如果姬昌真的忠诚,必然什么都不会做。但如果姬昌心存不轨之心,必然会作出反抗的举动。
后来刘邦也是套用了这个做法,将彭越杀了之后做成肉糜,让异姓王吃掉,观察其反应,谁有不满就先灭谁。
不过姬昌表现十分冷静,耐心地将肉糜吃掉,没有任何异样。纣王由此放心了:看来姬昌对我是真的服了,那就让他为我平定叛乱去吧。于是放虎归山,商朝灭亡开始了倒计时。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