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厚植大美襄阳生态底色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湖北日报 2023-08-15 16:42:25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宇睿 通讯员 李丹 赵月

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更加宜居……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襄阳生态画卷正缓缓铺开。

生态兴则文明兴。近年来,襄阳市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为落脚点,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国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绿色低碳水平持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绿色成为襄阳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8月10日,襄阳市樊城区衡庄泵站内,清疏后的污泥正通过机器设备筛分后,变成泥饼传送出来。

长期以来,襄阳市城区管网污泥没有处理场所,清疏后的污泥自然干化后直接填埋在临时倾倒点,未经收集处理的渗滤液和臭气对堆放点周边环境及土壤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贯彻国家对管网污泥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相关政策,襄阳启动城区管网污泥处理站项目,目前正在试运营期。项目总投资近3800万元,全面覆盖襄城区和樊城区排水管网520km,可年处理管网污泥约1.09万吨,年产可再利用砂约3200吨。

城区管网内的污泥运到处理站后,通过新设备进行筛分、清洗、分离、脱水、浓缩干化等处理。筛分后的砂石可再次投入市政建设中,节约建设成本。清洗脱水后的泥饼与麦麸等有机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成绿化营养土,为绿化提供土壤基底。

正式投产后,不仅可以缓解中心城区管网疏掏污泥处理压力,改善环境卫生状况,还能够最大程度实现资源重复利用,保护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襄阳市生态环境局稳步推进各项保护工作,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推动精准“治气”。紧盯重点区域、重点污染物、重点时段、重点领域,持续攻坚,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上半年,襄阳市PM2.5平均浓度55.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116天,完成大气治理项目289个,市大气指挥部交办、整改问题976个。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系统“治水”。开展重点流域精准管控和水质攻坚,整治问题133个,990个汉江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917个。全市居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有力提升,15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3.3%,28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92.9%,9处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坚持稳中求进。严格污染地块管控,动态更新地块名录,严把用地准入关,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地块管控治理修复。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为100%,60个行政村完成农村环境整治,完成4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

下一步,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将深入贯彻落实襄阳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襄阳环保工作和美丽襄阳建设,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坚持不懈改善空气质量,在结构调整上加力,在措施落实上加压,向行业治理要成色,强化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紧盯工业园区环境治理,推进汉江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促进人水和谐。加快补齐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短板,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夯实土壤污染防治基础,积极创建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

推动产业循环发展

绿色工厂开出环保之花

8月11日,湖北九阳防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阳防水)自动化生产线上,机械臂抓起防水材料放入包材机,一卷卷成品驶入传送带,在厂区尽头等待电动叉车的“接送”。

该公司董事长刘启军介绍,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九阳防水从原材料选购到产品研发,从监督管理到废弃处置,均围绕“绿色”二字行动。

采购绿色环保的原材料替代高毒高污染材料,从源头保证产品安全。2021年 5月,九阳防水通过了四类20多款产品的绿色产品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研发走在前,技术也不能落后。该企业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技改,淘汰能耗高、效率低的设备,产品生产过程中不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生产的卷材废品全部可以返炉再生产,产品可回收利用率达100%。

此外,园区内安装有两台24小时在线的高精度气体排放监控设备,直接与省环保厅数据平台相连,实时监控企业的车间废气排放和锅炉烟气排放,一旦污染指数超标,就会直接上报平台。

挖建蓄水池、楼顶架设光伏发电板、车间采用轻钢结构、走道铺设可吸水可渗透性地砖、园区全覆盖太阳能路灯、烟气余热再利用设施……园区各类设施处处彰显着绿色气息。

近年来,襄阳市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加快。据了解,目前全市2个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有序推进,已完成17个老旧小区绿色低碳改造;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清洁能源发电规模占比57%,市区新能源公交车1331辆、占比93.4%,运输结构调整进入快车道;排污权交易试点改革进一步深化,上半年成交额740.74万元,同比增长7倍。

实现生态价值转换

让绿色本底释放更多生态红利

7月31日,襄阳市2023年度生态环境治理重点项目之一的汉江流域(樊城段)城乡融合发展和绿色生态示范(EOD)项目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论证评审,成功纳入中央生态环保资金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

该项目总投资18.8亿元,拟实施汉江支流水质治理提升及生态修复、樊城区雨污水分流、樊城区汉水生态文化展示核心区、樊城区太平店镇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该项目将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襄阳在实现生态价值的转换上做了多方面尝试。谷城县五山镇聚焦全域茶叶有机种植,推动茶产业与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农产品展销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产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的茶产业发展之路。保康县尧治河村将矿区打造成景区,投入近20亿元,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襄阳市区将鱼梁洲、月亮湾、江滩公园等沿江滨水空间打造为大美襄阳的新地标,把单一的生态资源变成复合资源,变单纯的生态建设为绿化、美化、文化并重,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道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年,襄阳市将在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擦亮“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品牌,巩固提升示范创建成果,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向阳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