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竹山县麻家渡镇:奏响乡村振兴之歌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8-11 09:50:31

竹山县麻家渡镇版图面积210 平方公里,耕地36564 亩,林地250000 亩,辖21 个村、8062 户30914 人。其中脱贫户3740 户12147 人,监测户236 户755 人。是施洋大律师故里、“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发祥地。因农业发达、工业强劲、绿松石加工贸易繁荣,有“竹山西部粮仓”“秦巴钡盐之都”“宝石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麻家渡镇秉承资源优势、铆定发展高地,坚持以农为本,以村民需求为核心,保留乡味乡韵,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营造和美宜居生活图景。坚持“党建引领+全民共建+数字赋能”,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方法,推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积极探索具有麻家渡镇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做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天籁之歌。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从聚焦“三农”发展到美丽乡村建设,从吹响脱贫攻坚的时代号角到踏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麻家渡镇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交出了一份份喜人的答卷……

一、补齐短板增福祉

麻家渡镇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群众期待解决的关键点,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补齐民生短板,让群众有更多幸福感。

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了村组入户路全覆盖,高标准改造集镇主干道路3.2 公里,村民出行更通畅。同时,村村通公交的顺利实现,方便村民“抬脚”进城,有效解决了村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

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要求,将擦亮小城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按照“六个一”的标准,高位谋划、统筹兼顾,以“兴产业、改风貌、补短板”为重点,全力推进城乡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同时统筹兼顾做好卓尔·中国绿松石小镇、女娲山通用机场、东方希望养殖、秦巴钡盐技改扩能、罗家坡滑坡体治理、公益性公墓等项目建设,完善周边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相关功能,农网改造、村卫生室提档升级、文化广场建设、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等项目有序推动。

二、产业提质谱华章

麻家渡镇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将全镇划为五个片区,多村融合发展全镇21 个村以片区为单位错位发展,形成了以绿松石、茶叶为核心和以食用菌、中药材、核桃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链条,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带动模式,建立经营主体与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突出“特”色,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奏响了一支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和谐新曲。

引进卓尔企业,建设绿松石小镇,成功打造了全长3.7 公里的松石大师一条街,建成了绿松石鉴定中心,培育了独品、如意、锦玉等20 家在各大电商平台有重大影响力的电商企业,以此为龙头,带动上游相关选矿、打磨、粗加工、文创、雕刻企业40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营盘河村、店子街村获得了中国“淘宝村”称号。

茶叶产业效益凸显,茶园面积突破2 万亩,建成了竹山中西片面积最大的无性系高产茶叶基地,平均亩产值超过1万元。

通过发展食用菌、中药材、油茶、核桃等特色种植产业,建立健全产业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不仅让村民们不但能够拿到土地流转租金,还能在基地务工,又得到一份打工收入,成为家门口的“上班族”。

“以前年轻人都往外奔,留下的都是老人小孩。”现在可不一样了,黑虎村村民沈华凤笑容满面地说,前几年她在外地打工,村里建起了大棚后,她就在家门口务工,还能照看老人和小孩,一个月平均收入2000多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只有把产业发展好了,老百姓的日子才有盼头,要以合作社的“大手”拉起农户的“小手”,才能实现抱团发展、互惠共赢。

三、宜居村庄绘美景

乡村振兴,宜居是前提。麻家渡镇在推进乡村振兴、打造美丽宜居乡村进程中,持续在改善村容村貌上做文章,下功夫,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着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为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推动人居环境向“净、绿、美”的目标加速迈进。随着垃圾清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河道清洁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打包”进村,过去脏乱差的农村面貌开始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一弯河水绕过村前,整洁的乡道将田野和村庄串联,河岸旁树木嫩绿的枝条随风飘动,平坦村道向田野深处延伸,清澈河水缓缓流进千家万户,一座座农家新居在绿树鲜花中静静伫立,绿树掩映的农家院落整洁怡人,院落被打理得井然有序,孩子在门前玩耍,老人坐在树下闲聊,伴着春日的微风,幸福感扑面而来……春意正浓,犹如走进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卷,处处感受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

为做好宜居村庄建设“一盘棋”推进,麻家渡镇将宜居村庄与多规合一有机结合,聘请有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对宜居村庄系统合理科学的规划,为“宜居村庄”建设提供蓝图。

深入推进垃圾、污水、厕所革命,“卫生工程”“亮化工程”全域铺开,整修污水管网,实现三线入地、雨污分流、道路靓化;建立市场化垃圾处理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近收集、分类配送、便捷清运。三线入地、雨污分流、道路亮化、绿化,开展河道、沟渠等公共水域综合整治。综合改造房屋286 栋,更新外墙漆门窗,规整遮蔽空调外机,整治临街店铺门面,统一沿街房屋立面风格。

村民们还在房前屋后建起了“微花园”“微菜园”,每月由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开展“月末大扫除”,村庄环境卫生治理形成常态化,逐步构建“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

现如今,打扫房前屋后卫生、种植花草成为麻家渡镇罗家坡村村民张大爷每天必做的事情。“以前走到哪里都是脏的,环境不好,现在走到哪里都是干干净净的,住起来都比较舒服,比较安逸。”

四、乡村振兴织锦绣

近年来,麻家渡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数字惠农、智慧兴村”为目标,将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以牌楼村数字乡村试点村建设为契机,搭建数字乡村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乡村信息化发展,探索社会基层治理新方式。筹资200 余万元推进“雪亮工程”建设,以实战应用为核心,布设150 余个视频监控,发动村民通过电信、移动等网点安装“微视频”监控探头700 余个,引导农户自主安装监控探头1500 余个,建成2 个镇级、21 个村级视频监控调度中心,实现全镇视频图像资源的融合汇聚、高度共享,基本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立体化、无死角,智能化乡村治理全覆盖。近年来通过智能化监控系统发现案件线索20 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0 余人,挽回经济损失100 余万元,真正实现防火、防汛、防盗、防灾智能化,乡村治理零盲点。

展开新时代问卷,锚定新的历史方位,麻家渡镇正在以实施“乡村建设六件事”为抓手,以建设和美乡村示范片区为契机,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赛道上,扬鞭奋蹄当好新赶考路上的先行军。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王若玲)

责任编辑:袁平凡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