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乡贤吴天锡 清同治《应山县志》的总纂者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8-09 20:51:50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程登木)吴天锡(1818.8.4一?)广水市骆店镇草店村大塘角(亦称吴家塆)人。咸丰九年(1859)进士,授河北即用直隶知县,迁升贵州试用道(试用道员,副省级),诰封中宪大夫。后退居乡里。

广水市吴氏吴天锡支系族谱

退居期间创建了吴氏新支系,尊六世祖翰嗣(江西扶州府金谿县人,任过知县、知府)为始祖,广水市吴氏列为吴天锡支系,天锡为十世祖。现已繁衍至二十多世。

大塘角十七世吴斯恩住宅

退居期间,吴天锡总纂同治《应山县志》,对家乡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明两朝,《应山县志》共修了六个版本:明正德版、嘉靖版、万历版;清康熙五年版、十二年版、同治十年版。明正德、万历版及康熙五年版世未见存。

大塘角十八世吴文武住宅

同治十年版《应山县志》,知县刘宗元(河南商丘人)等修,邑人吴天锡纂(纂,一般为具体执笔)。

同治十年版《应山县志》纂修异常艰难,最突出的是材料奇缺。从清康熙十二年知县周祜修志到同治年间,应山县近二百年没有修志,人、事、物等皆随岁月逝去。加上应山地处武胜关等南北要道,自古即为战区,咸丰、同治期间迭遭兵燹,大量文物毁于战火。取材之艰正如作者序中所言:应志不修者二百年,兵燹后,文遭秦火,献等周黎,征什一于千百,不可得。据灰烬未灭之编,锋镝余生之口,汇残成帙……。作者从灰烬之堆、锋镝之口苦寻残存碎片,汇编成帙,可谓艰苦卓绝。

其次是主持者变动频繁。同治七年(1868)知县刘宗元延吴天锡修志,未成去任。继任朱荣实(安徽泾县人)莅位未久。继任周道源(湖南长沙人,有说北京丰台人)续修至同治十年(1871),历时四年才成书付梓。

现年84岁的十七世吴斯银和老伴

同治十年版《应山县志》较其他古版,体例最完善,记载最翔实,补正最规范。总立六纲:天文志、地理志、政治志、人物志、艺文志、杂记。政治志又分官制、营建、民事、文教、武备。修建赈施,各项义举,其已登碑刻者,详为采录。道路、驿铺、村镇、桥梁及山川原委,寨堡险要,凡武备者,专为详载。沿革时有不同,周志所载,变续增,如“王家井”改为“许家井”,“八角楼”改为“印台山”。“三台八景”,周志只出“八景”,本志又出“三台”。周志仅载九寨,本志增至一百全寨。怪异虚妄者不录。

同治十年版《应山县志》厘清、承接了长期断续的社会发展历史的书面记忆,为后世修志,尤其是社会治理提供了范例和宝贵经验。

同治十年版《应山县志》成为广水市的重要历史文献,乡贤吴天锡功不可没!


责任编辑:宁慧艳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