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姜娟 卢屿祺)“以前一整年收不到200辆车,今年上半年就已经超过600辆了!原来还觉得公司场地太大,现在收的车都快放不下了!”近日,在“回头看”现场,一家合法报废机动车拆解企业负责人喜笑颜开地对建始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说道。而在一年前,该企业还挣扎在破产的边缘。
“我几乎把全部身家都投进去了,但很多场地、设施不合格,甚至连经营资质和环评手续都没有的废品回收公司也在回收拆解废旧机动车,人家成本更低,价格自然也更低,这生意真是做不下去了啊!”2022年3月,在走访企业时,检察官了解到,该企业在2020年为了取得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质,投入近2000万资金,建设生产场地,购置专业拆解设备,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备,并取得经营资质,期望做成一家全州高效益的报废机动车拆解龙头企业。然而,接下来两年的惨淡生意却给了企业负责人重重的打击。
企业的困境还未解决,行业乱象难题又接踵而至。2022年4月,建始县检察院从“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收到举报线索,称建始城区某废品回收公司未依法办理环评手续进行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该院收到线索后立即前往现场进行调查核实,通过走访几家企业了解到,相关法律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的要求十分严格,涉及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和危险废物处理等多项技术规范的资质要求。这需要大面积经营场所,大量设备和技术资金成本,其中的利润也很高。然而全县具有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质的企业屈指可数。检察官敏锐察觉到该问题不是个例,背后潜在的是行业管理问题。
6月初,建始县检察院采取“重点查看+分类抽查”的方式,对县域内132家从事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的企业开展摸排和走访。调查发现,全县80%从事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的企业未取得资质认定,不具备拆解报废机动车的场地、设备,存在安全隐患;95%的企业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不具备处置有害废物的条件和排污设施;38%的企业存在违法违规用地行为。这些非法拆解企业生产成本低,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扰乱了市场秩序,对合规企业的发展造成冲击,形成“劣币驱除良币”的恶性循环。
针对这一情况,建始县人民检察院向县生态环境局、县科经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政府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对全县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清查,并及时责令整改。
考虑到此次监督工作涉及范围广、整改难度大,建始县检察院从环境污染防治、安全生产监管、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向领导机关作了重点汇报。随后,经信、市场监管、公安、消防、生态环境、住建等12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整治工作专班中,建始县检察院协同工作专班召开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专项整治行动会,进一步明晰各自职责,凝聚整改合力,推动行业协同治理。
专项整治成效显著,工作专班对全县130余家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了执法检查,取缔10家无经营手续、存在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废旧收购点;责令99家未取得资质许可的报废机动车回收点暂停经营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业务,并督促其及时依法办理相关资质认定手续;对现场发现的报废机动车和已拆解的报废机动车“五大总成”,联系有合法资质的企业按照市场价进行回收,规范处理车辆50余台,发动机、方向盘、车架等“五大总成”18.11吨。
同时,各部门针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乱象建立长效联动监管机制,开展常态化行业整顿,从法律政策宣传、报废机动车注销管理、“流动车贩子”线索征集、乡镇合法回收拆解站点建设等方面建立系统整治机制,进一步规范全县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市场秩序。
近日,该院在跟踪监督该案整改成效时,对一家合法企业进行了回访,在企业生产区域看到了繁忙火热的一幕,厂区空地内停放着100多辆报废汽车,厂房内20余名工人正在进行紧张的拆解作业,和一年前冷清的厂区形成了强烈对比。据了解,该企业现在全年回收拆解机动车将近1500辆,年产值可达1300多万元,实现了井喷式发展。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