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家乡俗话:“大人望栽田,细伢望过年”。寓意大人们盼望早点栽田割谷,年年五谷丰登,全家温饱有余;小孩子则盼望过年过节,能够穿新衣、放鞭炮、走亲戚、享美食……
于是,每年栽田时节,大人们总不忘种上一片糯谷,为的是让一家大小吃上糍粑等糯米制品。
糍粑少不了糯米。糯米又叫江米,形态细长,是家常粮食之一。其口感香糯黏滑,多被用以制作风味小吃,如年糕、元宵、粽子、糍粑等。它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等多种元素,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吃糍粑是传统的节日风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糍粑最早是用来祭拜牛神的供品,人们为了感激牛的劳作之恩,把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定为“牛王节”,打糍粑敬牛的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糍粑黏结成团,象征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象征着生活甜美幸福。清晨打糍粑,起得越早越预示来年丰收希望大。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形糍粑象征着人们“有缘”、喜庆、吉祥和团圆。
家乡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之时都要打糍粑。农村常说“过了腊八便是年”,各家各户张罗年货,一般有腊月二十四(小年)前打糍粑用以祭灶神的习惯。正月十五元宵节俗称“月半”,有“吃了月半粑,各人种庄稼”的说法,意思是月半节过后,种田人要开始下田劳动,各人都有事情要做,春日一刻值千金,时不我待。中秋节,糍粑和月饼是必备食品,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有的人家小孩周岁要接亲戚朋友吃糍粑;有的新屋砌墙做“山尖”时请工匠吃糍粑,寓意“粑尖”,越粑越牢固。
打糍粑和打铁一样,要趁热操作,凉了打不拢。手工打糍粑费力吃亏辛苦,不言而喻,但做出来的食品柔软细腻,糯而不黏,清香可口。糍粑有纯糯米做的,也有小米与糯米拌和做的,还有玉米与糯米混合打成的。也有黏米和糯米磨成粉,倒在木雕模里压制的,模内刻有图案花纹,俗称“脱粑”。
糍粑好吃,做工复杂。首先,把当年的新糯米淘洗干净,用木盆、水桶隔夜提前泡胀,捞起沥干,装进木甑,拿长竹(木)棍在米面竖捅几个小孔到甑底以便通气;然后,将木甑抬进盛有清水的大锅内,架硬木柴猛火烧沸,一鼓作气,持续至木甑上气,甑顶烟雾弥漫,再坚持蒸煮一刻钟;待雾气稀疏渐少时,表明糯米已经蒸熟了。蒸米切忌半途断火或过早揭盖,一旦糯米蒸不熟,形成“夹生饭”,造成制糍粑“泼桌”(失败)后果。打不成糍粑过年待客不说,还会被乡亲笑话“不会做事”,有的甚至迷信认为不吉利,来年诸事不顺。
糯米蒸熟后,接着的“重头戏”——打糍粑开始。打糍粑是项体力活,其制作过程必须要多人同心协作方可完成,一般请人帮工或几家搭伙,有的村湾设有专门加工舂坊。几人合力将一个顶面中间凹下去的方形石臼搬到堂屋或院场开阔地,刷洗凹槽内壁,抹干水涂上食用菜籽油防粘,倒入蒸熟的糯米饭。刚出甑的糯米饭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大伙忍不住纷纷围拢来,你一把我一把抓起来揉成饭团,左右两手交替着塞进嘴里,吃得津津有味,哈哈大笑。打糍粑的后生们手拿棒杵围着石臼开始捅捣饭团,旁边一人双手沾水不时翻动饭团,防止粘壁粑饭。如此循环往复,直将糯米饭捣成糊浆状,方才收手罢休。此刻,大伙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地把糯米糊放在撒有米粉的案板上,赶热拉扯成一坨一坨地散放开来,又快速双手压扁摊平,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形糍粑饼。冷却以后,糍粑饼变硬。为携带方便,用刀切成规划不一条块作礼物赠送亲朋戚友,边角余料留作自家食用。有的干脆直接把圆糍粑送人情,原质原形原味不变,宾主皆大欢喜。
为减小劳动强度,有的人家把石臼下半部埋在土里,露出臼口,采用杠杆原理,在木杆一端穿上石榔头固定在架子上,形如跷跷板,人力用脚在木杆另一端上下踩踏带动石榔头击捣臼内的糯米饭。此法由一人翻动饭团,二人压杆,劳动强度较人工打糍粑轻松多了,可谓事半功倍。有的帮工一时兴起,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山歌”,自娱其乐。还有的人家摊开篾折、晒垫,放上石磨顶部,把糯米饭倒在上面用斧背或木榔头不停敲打,简单便捷,收放自如 。现在,市面上销售的糍粑多为机器压制而成,口感、味道大不如从前。
糍粑内含水份,如果和空气接触存放过久,会失水风干,容易开裂、发霉,无法食用。那时,农村没有冰箱,缺乏保鲜办法,家乡人用“土法”把糍粑浸泡在脚盆、水桶里隔绝空气,保持水分。只要勤换水,一直可以保质到来年春季以后。
糍粑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口感需要,各取所好,可煮可烤可煎可炸,能咸能甜能淡。糍粑放汤里煮,加青菜,咸淡适中,老少皆宜;放柴火炉里烤,外焦内嫩,酥脆清香;干煎后放糖水泡焖,柔软滑爽,满口留香;把糍粑拌上鸡蛋清放到菜籽油中开炸,焦黄脆嫩,鲜美可口,色、香、味俱全。
儿时,最开心的是一家人围着火炉烤火。“大人说话,小孩听”。大人们天南地北地聊天、拉家常、讲故事、说笑话……我们小朋友在一旁烤糍粑。烤糍粑有窍门,要恰当把握火候,火大烤急了,容易焦煳;火太小,又不易烤熟。大伙像“小馋猫”一样按捺不住,垂涎欲滴。一会儿,糍粑鼓胀起来,发出“嘭”的一声炸开了花。我们一边饶有兴趣地听着故事,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火烧糍粑。
家乡的糍粑香味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历久弥新,终生难忘。
作者:周瑞云
编审:马春霞
编校:陈超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