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礼赞建州40年:耕耘育人“金种子” 唱响“和美”最强音——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和美教育“蝶变”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7-24 23:01:46

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临秀丽清江水,依巍峨土司城。学校始建于1964年,其前身是恩施市小渡船飞机村小学,相继更名为恩施市红江小学、恩施市小渡船小学、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2013年学校迁址至新校区,同年4月更名为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学校占地面积9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3万多平方米。学校现有83个教学班,在校师生4800余人。

近年来,该校践行“和美教育”理念,遵循“厚德精业乃大善,和谐成长为最美”的价值追求,弘扬“和而不同,至善至美”的学校精神,以“我真 我善 我美 我行”为校训,以“育和乐少年,培和雅良师,营和美校园”为办学目标,紧紧抓住“育人”和“课程”两个关键词,精心打造和美文化,有效实施和美德育,科学建设和美课程,努力创造和美生活,让“和美”校园充满儿童味、成长味、人情味。

2013年至今,该校先后荣获“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校”、“全国少先队活动实验校”、“‘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恩施基地学校”、“全国百佳书画特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民族舞蹈展演奖”、“湖北省文明校园”、“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百强校”、“湖北省三八红旗集体”、“湖北省十佳书香校园”、“湖北省书法教育实验学校”、“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湖北省放心食堂”、“湖北省示范家长学校”等150多项荣誉。

硒都民族实验小学迁校后的平面图硒都民族实验小学迁校后的平面图

优化育人环境 校容校貌“靓”丽十足

走进硒都民族实验小学的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宽阔、洁净的广场,左边是七层高的行政办公楼,右边是400米环形塑胶跑道以及运动场地,中间两个可爱的卡通人物“和美”天使正在温暖的阳光下享受着美妙的书香时刻。左边是优雅灵秀的苗家女孩“美美”,右边是阳光淳朴的土家男孩“和和”。两个人偶就是学校的4500多名“和美”少年的缩影,两边的小路像一双温暖的大手,呵护着“和美”天使茁壮成长。

“45年前,我刚刚踏入咱们的小学,那时候的校园面积不大,只有一栋教学楼和简陋的操场,与现在的办学条件无法相比……”提起学校发展的变化,教师谭荣感慨颇深,从刚进入母校时丫丫学语到毕业后回校教书育人,弹指一挥间走过了四十五年的时光,更是见证教育发展正进入“黄金时代”。

硒都民族实验小学属于恩施市办学规模最大、教学质量优先的学校。2013年,学校在市委、市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搬迁至新校区,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科学布局教育资源、提升教学配套设施,提档升级教学设施设备。

学校在提升硬件建设的同时,还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发展品味,以“和美”教育为学校办学理念,以“和”署名学校的建筑,以“美”规划校园路线,校园内建立“最美瞬间”、教学区设立教师心语、走廊上陈列学生作品,让校内的标语、板报、文化墙、宣传栏等,处处渗透育人气息。

作为恩施市劳动教育的“先行者”,学校在办学规划中,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和美教育”办学理念中,组成学校课程研发团队,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2018年,学校在校园内建立3000平米劳动实践地“和美农庄”,分为种植区、水产养殖区、大棚区、果园区、展览区等五大区域。

在“和美农庄”里,每个班一块种植园,创造性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果园区种植有葡萄、石榴、桃李等多种果树。水产养殖区用于培育教材中提到的和本地适合养的水产动植物。学校以此为基地,研发了系列项目式学习课程,如“农庄小经理”、“节气在农庄”、“话说农庄事”、“漫画农庄美”、“信息小农园”、“和美农科院”等。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管理农庄,在专家的引领下学习种植、养殖和高科技栽培等技术,在教师的带动下参与计划、培养、管理、销售、投入等多个环节。通过五年的实践体验,实现“五育”融合,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及校外专家团队的参与,形成了“家校社”互通的劳动教育格局。

“我们想方设法改善学校硬件,将公用经费最大限度用于教学,让孩子上好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最终实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学校校长杨天永介绍,学校环境的“提档升级”,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更加良好的氛围里幸福学习、健康成长。

学校的“和美”天使学校的“和美”天使

加强党建引领 办学行为一“岗”双责

硒都民族实验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民主决策,推行校务公开,办人民满意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今年3月,硒都民族实验小学正式成为恩施市市直学校,学校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将学校党组织建设与师德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德育工作、少先队工作、创文创卫工作等深度融合,强化学校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创新主题党日活动的形式,让党组织更具活力和凝聚力。

“我们还将科学规划学校总体发展,合理安排各科室工作,对原有制度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和整理,形成整体关联的体系。”学校党委负责人谭友兵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党组织、校长办公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管理制度,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能,全面实行岗位责任制。

学校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格局。家长委员会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调动各方面力量,细心组织,与学校联手,与班级合作,关心、支持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通过举行“家长学堂”培训,介绍和宣传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不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家长作大会发言,及时表彰先进,使家长与教师及时沟通,加深了解,解决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

学校还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以及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护航成长,不仅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留守儿童之家,每学期开展关爱活动,组织教师家访、随访、信访、电访等形式,让教师关爱走进学生家庭、走入学生心灵。

学校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安全教育,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规章和文件,建立健全了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和“一岗双责”责任制度,同时制定了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层层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状,确保广大师生校园内的安全。

学校新校区里宽广的集会广场学校新校区里宽广的集会广场

落实五育并举 和美教育相“德”“艺”彰

“每个星期四下午的艺体课,是我们最欢快的时间,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想学的内容,太棒了!”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学校在每周四下午开设艺体课供孩子们选择,让校园成为孩子们的“乐园”,享受自在的“童年时光”。

不仅如此,学校还成立了管弦乐团、和美艺术团、合唱、舞蹈、篮球、足球、羽毛球、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科技制作、播音主持、机器人、围棋、象棋、十字绣、竹竿操、轮滑等多个社团,利用校本课程时间开设特色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与舞台。校园内的走廊上、楼梯间到处悬挂着学生的各种作品,丰富了校园文化。

学校的校园大课间改变了一套广播操唱独角戏的局面。创编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校园集体舞《和美校园种理想》、土家摆手舞、民族操(低年级表演木棍操、中年级表演铜铃操、高年级表演莲响操)。学校民族操,融入铜铃舞、摆手舞、莲响舞、清江舞、木棍舞、秧歌舞、茅古斯舞等具有当地土家族、苗族文化元素的舞蹈,学生在课间操、阳光课堂时间里健身、娱乐,既让学生锻炼了身体,也让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传承。每天的校园大课间,全体师生伴着欢快的民族音乐踏歌起舞,校园里涌动着生命的律动。每天的大课间,成了在民族文化伴随下的生命狂欢。

“咱们学校还有独家‘电视台’,每周三中午就会听到熟悉的绕梁阁声音,学校的小主持人们自己主持节目,每周都会有不同年级的同学进行才艺展示。”该校艺术中心负责人李琼介绍,学校“和美之声”电视台是学校独家办学特色,每周学校的视频号进行现场直播,家长们在视频号上可以收看学生的现场演出。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艺术发展,组建艺术中心团队培养校园小主播,精心策划系列专题节目;打造管乐团,承担各级各类大型活动的现场演奏任务,并在各级大型活动中展演获得夸赞;组织创造性开展绕梁阁展示活动,让有兴趣的有特长的孩子利用这个平台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能,浓厚了学校的艺术氛围。其中,红领巾解说团为学校艺体工作的亮点团队,红领巾小小解说员成功为来校参观的国家关工委及省州市考察团队进行解说获得精彩掌声。

由艺术中心精心打造精品节目参加了省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省线上庆“六一”活动、省“金蕾杯”少儿文艺展演、省黄鹤美育节、州朗读者比赛、州 “感动恩施”颁奖典礼、州电视台"庆七一"系列活动、州春节惠民演出、州妇联最美家庭颁奖、州残联“最美追梦人”颁奖、州市艺术节展演、州市“悦享成长 书香恩施”展演、州市“做新时代好少年才艺大赛暨朝读经典成果展”活动、州市黄鹤美育节活动、市委市政府“小手牵大手 文明一起走”启动仪式、市“硒都榜样”致敬礼、市“四名工程”颁奖晚会、庆祝建州40周年“群众文化月月演”启动仪式等。学校还组织师生参与《谁不说俺家乡好》、《不忘初心》、《在灿烂阳光下》、《爱的守护》、《洗手歌》等MV的拍摄工作。

学校组织参加的各级各项艺术活动均获得一等奖,有的节目还获得最佳创意奖。各项成绩的取得树立了硒都民族实验小学在全市乃至全州的艺术教育地位,为学校赢得了美誉。各项艺术活动的开展也浓厚了学校的艺术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不仅如此,学校还积极探索德育工作“3456”新思路,建好“三大阵地”,规范“四级管理”,务实“五个常规”,创新“六大活动”,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使学校德育改变空洞的说教方式,让德育系列化、课程化、生活化。学校还开发了“红领巾小当家”系列德育课程。《和美德育时时行,和美成长日日新》荣获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

在德育治校的过程中,为了引领学生个性化成长,促进学生多元发展,落实“师生携手和美成长”办学理念,以“最美少年”评选活动为载体,建立了“七色花”评价体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对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分别用红、橙、黄、绿、青、蓝、紫色花瓣给予奖励,并分别给予“感恩少年、阳光少年、文明少年、环保少年、书香少年、诚信少年、才艺少年”等称号。全学期获得以上七色花瓣的或单项累计获得七次花瓣的,就可评为学校的“最美少年”。

学校还利用升旗仪式、宣传橱窗,深入开展“美的眼睛发现身边的美”宣讲活动,宣讲师生中点滴美行,将德育由“禁止”变为“引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理念,坚持正面教育引导的原则,树立身边典型,展示身边榜样。每个老师都携带着学校统一印制的“好孩子”卡,只要发现孩子一个美好瞬间,就送给他一张精致的“好孩子”卡,让每个孩子都为自己是好孩子而自豪。

学校举办的跳蚤市场

学生参加劳动技能大赛制作糖葫芦

建设高质课堂 让教学质量“硬”郎起来

学校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学生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不断完善“和美课程”体系,彰显“和美课程”特质。学校从对学生品质塑造,促进学生和美成长的视角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身心健康、科学技术、社会生活、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主题教育七大模块,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

学校开设“引导-发现”和美课堂学校开设“引导-发现”和美课堂

学校强力推进“引导—发现”和美课堂。课堂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追求运用主体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认知、态度(包括情感、意向和价值观)、技能的全面发展。

同时,该校充分运用城乡学校帮扶、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的方式进行全方位帮扶,以集团化办学形式带动成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领导班子成员交流挂职、教师队伍交流帮扶、教师结对帮扶和教学研训活动,提升学校发展活力,为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学生展示无纸化测评美术作品学生展示无纸化测评美术作品

学校从2016年开始,尝试探索学生评价方式的创新,2018年开始更深度谋划,2020年全面启动学科融合的项目式评价,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促进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全面提升学校育人功效。将以往“老死不相往来”的各学科打通,实现五育相融,让评价成为一次师生共在的深度学习之旅,与生活对接,与素养对接,与成长对接。学科融合的项目式评价与分科评价相结合,既保证基础落实,又促进素养生成。

各年级在深入研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及阅读经验、生活经验,分别设计了不同主题的评价项目,将各学科及生命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核心素养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听、说、读、写、画,在活动中唱起来、舞起来、动起来,在活动中实践、探究、合作、创造。

学科融合的项目式评价的实施教育主管部门、研培中心的高度肯定与赞赏。2022年1月,《学科融合的项目式评价,搅动义务教育一池春水》在“学习强国”强国平台刊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校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取得累累硕果。近几年来,学校教师的优质课、示范课近200节分获国家级,省级、州级、市级大奖。有3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分别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州级和市级的一等奖,其中国家级196篇。有50多篇教学论文在正规报纸和杂志上发表。

2018年,学校公开出版并发行成果集《走向和美》,在国家级基础教育成果申报评选中《“引导-发现”和美课堂构建》成果被湖北省教育厅遴选并推荐,成为教育部基础教育成果评选的候选项目;2019年小学课堂教学典型案例《“引导-发现”和美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在全州小学课堂教学典型案例征集推广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学校每年都被市教育局考核评定为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和美课堂”教学模式在省“国培”培训项目和“优课”评选中更是大显身手,创造出了不俗的成绩,成为了倍受推崇的创新教育模式。

校园全貌图校园全貌图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学校牢固树立“凝心聚力建美丽恩施最美小学,倾情竭智育神奇硒都最美少年”的和美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往昔“甘霖尽洒”,期待“桃李满园”,硒都民族实验小学发展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 通讯员 涂晓璇 徐富起)

责任编辑:张盛勇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