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文:王胜、甘翠
■图:王少辉
“望月堤边望月行,清风拂柳隐涛声。坡仙二赋吟千古,赤壁矶头月更明。”在黄州城北,长江岸边、赤壁山下,至今流传这样一首诗。走近深处,竟然发现在长江干堤之内还有一处过去人们修建的防洪堤——望月堤。
在黄州城区居住的人们,可能听说过望月堤,但鲜有人知道它的历史。
在黄州龙王山西北一带原有个湖泊叫鸡窝湖,鸡窝湖位于禹王、凉亭、三台河之间,承雨面积30.2平方公里。古时黄州城北有一处山形如玉几,因此得名玉几山。玉几山下,曾经有一条河流,名叫“玉带河”,与长江连通。在元明时期,赤壁矶上游江面开始有沙洲出现,逐渐显现淤积现象。因为矶头阻水缘故,江水至此,犹如瓶颈梗阻,无法正常东流下泻,潴聚此地而形成鸡窝湖(又名矶窝湖)。
鸡窝湖原系过水湖,常年受渍。关于鸡窝湖还有一首谚语形容被淹后的现状:“鸡窝湖,裹脚滩,十年就有九年淹;刀剁與,盆剁穿,野菜小米吃两餐;高粱门,麻棍闩,寒风小雪往里钻。”为解决鸡窝湖“十年九淹”的问题,1951年,黄州区组织民工沿龙王山挖掘中沟港和赤壁港,并在中沟港和赤壁港的连接处修建望月堤闸,调节抗旱排涝,减轻湖区渍水。1960年春,黄州城党政机关干部、学生、居民与新河、龙王等村群众,共同治理鸡窝湖。仅1月有余,共开河、挖港、开沟、建台渠83条,形成了“三纵十六横”的水网格局,为围湖造田创造了条件。1971年围垦造田280亩,剩余水域面积260亩。1976年在长江干堤上修建黄州闸后,引鸡窝湖水由该闸排出长江。
望月堤属于鸡窝湖防洪系统的一部分,也是黄州城区防洪的重要屏障。
过去,一到汛期,鸡窝湖就积涝成渍,水漫为患,威胁黄州城区的安全。
民国初年,为了保护黄州城区的安全,开始在鸡窝湖西边的最低洼地方与黄州老城区连接处修建一座拦水坝。“冬天多挑一担土,夏天少担一份忧”,老百姓肩挑背扛,堆土成堤,拦水坝逐年加高加宽,于1931年基本建成望月堤。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两次整修加固,逐步形成望月堤的现在形态。1954年6月下旬至8月,黄冈阴雨连绵,江水暴涨,酿成百年未遇的严重灾害。长江水位上涨到25.6米,长孙堤拖船径堤段发生严重管涌,溃口387米,后长孙堤几乎全部消失,有的地段积沙高于堤顶,洪水开始向老城区肆虐袭来,当时望月堤社区居民家里进水。为防止内涝造成更严重的损失,黄州对望月堤进行第一次整修加固,经维修加固后的望月堤承担了黄州城区防洪的重任。
1992年11月,对望月堤进行第二次整修,自龙王山十八盘至万福村吕家墩子段,加宽加高80厘米,形成了长1.47千米,面宽4米,坡比1:2,高程27.50米的望月堤,形成如今的形态。
近些年,随着长江和城市防洪标准提高,黄州泵站、万福泵站建成投入使用,城区内涝概率降低,望月堤防洪功能逐渐弱化,堤坡植树,两侧堤脚建房。
900多年前,北宋大文豪苏轼谪居黄州,创作“二赋一词” ,成就巅峰之作。望月堤一带也留下苏东坡的生活气息。
在东坡赤壁山上,有一凉亭名曰望江亭,建于北宋年间,原为临江亭,得名臣韩琦诗:“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1984年因江水西退,更名“望江亭”。望江亭掩入茂林中,曾是苏东坡挥毫听松涛、极目望长江的地方。长江如白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下雨时,亭内习习凉风,雨声哗然,“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望江亭与望月堤,俯仰之间,相互守望,似乎在共同追忆一代文豪的风采。
望月堤名字的由来相传与苏东坡有关,说法有二。一是“望月”源自《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和《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有苏东坡写到的“月”字,后有因堤身如镰刀状,形似弯月,故后人将堤改为望月堤。二是,由于望月堤与赤壁望江亭隔堤相望,且堤身如弯月形状,为了遥相呼应,故居住此地的居民就取“望江亭”里的“望”字,再以“月”来概括堤的形状,因此“望月堤”便由此而来。不论两种原因,因何而取,终归望月堤这个名字,有致敬苏东坡之意。
望月堤处处浸润着东坡文化。望月堤有个挽月巷,“挽月”的意思是指牵着月亮,使它由缺变圆。正是取自苏东坡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缺”便是象征着人间的离散,而“挽月”则象征着团圆、欢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今我们挽月,挽出“挽月巷”的精神品质来,挽出老百姓千秋万代的盛世日子来。
望月堤社区以望月堤得名而来。“古巷忆往昔,老堤焕新生”,过去的望月堤社区,堤上有一排排私房,门前有一条小河,每年梅雨一到,如连下几天,河水淹到一楼半腰,客厅里可划小舟,可见鱼儿悠闲游走。现在的望月堤社区,堤口上原先拥挤的楼房拆除了,堤口建了社区活动场地,锻炼器材,开阔许多。当年的河已填平,从此永无水患,上面种花种菜,“玉带河”也留在人们记忆中。从填平的小河处,屋前路面加宽许多。
今年以来,望月堤社区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大力推进背街小巷整治,一场板凳会打开了8条“生命通道”,望月堤换了新颜。现如今,焕然一新的楼栋墙面,整洁平整的沥青路,规范有序的停车泊位,挽月巷里东坡元素的文化墙随处可见。“上坡下坡,想想东坡”,投资3000万元的坡仙路打造,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历史街区,与东坡赤壁风景区融为一体,相互映衬。时代在进步发展,望月堤也被赋予了新时代的现实意义。
城市地名是一座城市的承载和见证。望月堤依然静静地伫立在龙王山脚下,它见证了黄州历史的沧桑,也正在经历盛世华章的蜕变。两边的树木花草镶嵌在“弯月”旁,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与城市的新地标,也成为社区居民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社区九十岁高龄的尹婆婆逢人就说:“现在不怕淹水了,住得舒服,日子越过越红火,我要活一百岁!”
参考文献:
《黄冈县志》1990年11月第一版
《黄冈地区水利志》1997年4月第一版
《〔弘治〕黄州府志〔康熙〕黄州府志》2021年3月第一版。走访望月堤社区的倪忠寿、汪裕宁、吴少山等老人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