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清水潺潺,秧苗排排。7月13日,看着41亩刚秧苗长势良好,南漳县九集镇良种场村村民何清揪着的心放了下来。
一年前,村集体72口库塘管理无序,水田缺水让何清苦不堪言。
变化来自于南漳县依托红色屋场探索的基层治理。红色屋场会议广集民意、广纳民智,良种场村成功收回了72口库塘,公开竞拍发包库塘43口,增加村集体收入25万元,同时保障了全村2500亩农田灌溉,村民们提及赞不绝口。
2020 年 3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疫情防控时,交给湖北“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必答题。
南漳县委书记罗兴斌介绍,作为全省“共同缔造”试点县之一,南漳依托“红色屋场”推进“以制促治”改革,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交出了“打造山区基层治理样本”的精彩答卷。
让每一名群众都能找到组织
——“2+4”双向共治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
400万元竟然花不出去!
2022年初,美丽乡村建设在南漳县李庙镇全家湾村遇到了阻力。
“乡村要美丽,得拆除乱搭乱建,得占用部分村民的地,部分村民不支持。”驻村干部黄明海说。
全家湾村218户村民752人分散居住在长达5公里的山谷中,只有5名村干部。面对迫在眉睫的任务,邀请村民来村里开会,大家嫌远;指望村干部入户讲政策,何年何月是个头……
2022年5月,该湾村“随湾就片”划分了7个屋场,分别推选7名党员担任屋场长,宣传相关政策,收集村民们的问题和建议。
“村里能解决的,村里解决。村里解决不了的,反映给镇里解决。”很快,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
当年11月,南漳被确定为全省14个“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进行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县之一。
全家湾村这一的做法,引起了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教授徐勇的关注。“全家湾村的探索激发基层治理的创新动能。将细小的屋场嵌入原有基层治理体系,实际是对内延伸组织触角,推动有形覆盖;对外加强党群联动,实现有效覆盖。”
由此,南漳在全县推行“红色屋场”这一模式,并在体制上进行了创新——
随湾就片每15户左右划分一个屋场,以“一好五强”的标准选定屋场长,构建“村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小组—红色屋场长”三级组织体系;
以红色屋场为枢纽,各村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让每个村民都能找到归属、积极参与;
依托红色屋场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组织群众议事、办事、评事,并建立“小事屋场自办、大事‘村屋’联办、难事乡镇帮办”的三级办事体系。
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红色屋场”1811个,先后召开屋场议事会7800余场(次),共谋事项2247个。
薛坪镇果坪村田家湾有17户居民51人,每户都有人在外从事“钢筋工”工作。“老人无法做饭,留守小孩不会做饭,忙人无暇做饭。”果坪村田家湾红色屋场长王永囯介绍说,在红色屋场讨论中,不少村民反映强烈。
“乡贤捐一点、村里帮一点、上级补一点,共谋共商共建共享!”利用老村委会场所村民食堂迅速建成。“每顿饭两荤两素一汤。”王永囯说,每顿饭都有10多人来,村里的老人孩子和困难村民免费,其他人2元一顿。
“每个村民的意见建议我们都充分吸收酝酿。”果坪村支部书记尹厚涛说,村里还建立了钢筋工信息交流群、确立了菜叶、烟叶、金银花“两叶一花”的产业发展路径,初步形成了“村内留乡人员聚集产业抱团致富,村外务工人员立足行业抱团赚钱,村里困难人群邻里守望抱团取暖”的和美局面。
在农村有“红色屋场”,而在城区南漳则将社区党组织细化到小区单元,每栋楼确定一名党员担任“红色楼栋长”,搭建起以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红色楼栋长四级组织为轴,物业、业委会共同参与的共议事协商平台。
“这样一来,让每一个群众都能找到组织。”南漳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栋说,目前,全县以红色屋场、红色楼栋为主要载体,以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为主要平台的“2+4”双向共治体系已建成。
南漳还将“时间存折”志愿服务品牌融入到“红色屋场(楼栋)”中,目前已发放“时间存折”10.3万本,存储志愿服务时长 161.9万小时,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热情,推动群众解决“身边事”3.4万余件。
让每一个诉求都能找到解决途径
——“3+1”资源保障向基层放权赋能
巡检镇南浴沟村共有水田1221亩,引水沟渠老旧无资金维修,家住黄家湾的100多户村民灌溉难。
“红色屋场会,村民一致赞成维修沟渠。”南浴沟村党支部书记徐爱华介绍,今年4月,县乡村振兴局下拨了100万专项资金,4000米沟渠不到2个月就修复一新。村民们还自发对沟渠进行清沟,节约开支1万多元。
镇、村(社区)“缺钱缺人、权小责大”。如何激发基层活力,真正让群众每一个诉求能找到解决途径?
南漳不断强化“3+1”资源保障(“三个下沉”和“一个松绑减负”),致力为基层减负赋能——
人力下沉。县领导联镇包村、县直部门及镇领导联村包户,创新机制已组织第一批9名优秀年轻干部下沉村(社区)挂职,相关联包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内容。
资金下沉。县发改、财政等13个县直单位向上争资争项33个,资金2.12亿元;建立共同缔造资金池,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镇村开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财政预算资金每年投入1亿元。
行政审批权限下沉。将195项省市县政务服务事项下放至镇级办理、村级帮办,真正实现“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
深化松绑减负。全面梳理优化村(社区)工作事务,清理规范网络工作群,让基层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服务。
“以往,村里的大小事,干部讲得多,我们讲得少。”全家湾村村民王秀莲坦言,过去,集体的事她不关心、不参与、不出力。但身边的变化,慢慢让她改变了想法——
群众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方便,赵店村红色屋场反映这件事后,镇人社中心工作人员进村入户,43名村民现场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共计59000元。
农具零件受损,全家湾村村民杨红成在手机上填写信息,“一网通办”平台就帮他联系到了专门的技术服务人员,上门维修农机具。
过去看病报销要去镇卫生院,如今通过红色屋场呼吁,医保业务竟然延伸到村里了。板桥镇宋家坪村74岁的殷正友在村卫生室看病买药花了88元,村医通过医保系统当场就为他报销了47元。
“红色屋场,让烦心事变成了顺心事。”王秀莲说,现在的屋场会,她一场不落全都参加,还会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而且都有回音。
家门口、小板凳、一帮人……在南漳,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放权赋能,让地情民情实际与精细化治理需求有机结合。”徐勇认为,南漳的探索实践把“最后一公里”变为了“最后一小步”。
让每一个制度成为自觉行动
——“6+16”项改革推进“以制促治”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省委书记王蒙徽强调,要扎实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优化基层单元工作指南、联农带农联结机制、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南漳实施基层治理强基、赋能、纾困、提质“四大行动”,在完成省定固化深化的机制外,积极推进认领的6项省定创新机制和16项县级自主探索机制,让广大群众在共同缔造中感受美好生活。
经过红色屋场讨论决定,东巩镇双坪社区确定了香菇、寨子米、吊瓜、旅游四个产业,并探索出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集体经济壮在产业链、乡村治理融在产业链的“五链”模式。
“通过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方面的探索,预计今年集体收入实现翻番,超过2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达3500元。”双坪社区党委书记曾庆万说。
眼下,“五链”模式已在全县遍地开花,361个屋场实现“抱团发展”。全县今年新建茶园2580亩,发展袋料食用菌2亿袋、蔬菜6万亩,全省规模最大的智慧型奶牛示范牧场等13个农业产业化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破产企业无人管,乱搭乱建随处见,小区环境脏乱差,多次投诉没结果……在薛坪镇粮管所家属院,开了一家民办幼儿园的陈怀洋提起这事儿,就一肚子气。
去年12月,薛坪社区的红色屋场会上,陈怀洋再次“开炮”。这次,镇综治中心运用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机制,将土地、城建、公安、卫生等部门一起召集到现场。
“先后5次现场办公,3次召开红色屋场协调会。”薛坪镇党委副书记刘锋说,经过商讨,居民们自拆搭建,并共同捐资5万余元,相关部门筹资46万元,硬化3000平方米公共场地、改建水冲式厕所、安装8盏路灯……焕然一新的宜居大院,让陈怀洋和216名居民眉笑颜开。
县、镇、村、屋四级联动,多元共治化解矛盾机制已在南漳全面推行。按照一线摸排预警、一体研交分流、一站处置化解的模式,南漳已经形成了“预警+研交办督结评”工作闭环,实现矛盾纠纷全链条、一站式解决。目前,全县建立村镇三级综治中心,在村(社区)挂牌开办143家“法治诊所”,给群众送法律、解纠纷达8900余次,90%的矛盾纠纷可在村里得到化解。
屋场吹哨,部门报到,但到底干得怎么样呢?在南漳,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机制(即“以下评上”机制),让部门找到了查漏补缺的途径。
李庙镇山路崎岖,许多村民到县城考摩托车驾驶证不便。“在今年一季度的各屋场评分中,我们得分不高,群众诉求强烈。”县车管所所长赵波说,所里主动将摩托车驾照考场从县里搬到了镇上。5月8日,来自全镇15个村的198名村民来此考证,最终102人现场领到驾照。“自有了红色屋场,现在家门口就能考摩托车驾照了!”主山寨村村民张明才逢人便夸。
“让每一个制度成为自觉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共建共治的内生动力。”南漳县委书记罗兴斌表示,将在体制机制上继续创新完善,让共同缔造深深扎根南漳的实践泥土,以“县域之治”助推“省域之治”。(湖北日报客户端 南漳频道通讯员严俊杰 记者郭世桥 刘俊 陈月林)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