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大冶市俯瞰。
大冶市,肩扛全省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重任,践行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五共”理念,擎旗解难“沉”基层,高效化解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下,共同缔造结出一朵朵“幸福花”;一个个基层首创之举涌现,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
黄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书记郝胜勇表示,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以“五共”善治为大冶冲刺千亿县市,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贡献力量。
高位推进“头号工程”
作为全省试点,大冶市严格按照省委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各项工作。期间,该市突出大冶特色,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8+1”各领域找到务实管用的“小切口”,打造大冶“土特产”,形成一批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冶经验”。
该市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作为全市“头号工程”,坚持“一盘棋”推进,“一把手”主抓。坚持高位推进,大冶制定《关于做好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8+1”体制机制探索创新项目,其中,每项课题均由一名市负责人领题主抓,坚持一周一通报、半月一调度,压紧压实各方责任链条,形成推进试点的强大合力。
汇聚民智民力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键在人。
该市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与大兴调查研究、“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八大行动”“四城同创”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成势见效。
市委市政府负责人坚持示范先行,深入一线调研指导试点工作,有效带动了各责任单位深入村湾、小区、学校等详细了解有关体制机制运行情况、存在症结,为试点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终明确“8+1”体制机制创新项目。
所谓“8+1”体制机制探索创新项目,“8”即大冶市选择的8个重点体制机制创新项目。包括优化基层治理单元,党建引领湾组治理,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巩固和创新学校、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巩固和创新基层妇联组织建设,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一体化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整合12345等热线),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县乡综治中心运行机制)。“1”是结合该市实际,围绕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积极探索“分类+专项”科学精准考核)。
破题在基层,发光发热在群众心中。
在该市看来,“8+1”体制机制创新项目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共性问题,是对照问题清单形成体制机制的创新清单,体现浓厚大冶特色。
“小切口”撬动基层“大治理”
办法一起想,事情一起干。
共同缔造犹如基层治理的“金钥匙”,开启了群众心中的“幸福门”,一幅幅基层治理新画卷在大冶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试点期间,大冶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汇报、边总结,用好群众语言,突出大冶特色,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8+1”各领域找到务实管用的“小切口”,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实现治理大成效,形成一批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冶经验”。
优化基层治理单元。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群众自愿、便于自治、利于管理”的原则,在不改变现有行政体制前提下,将全市386个村(社区)科学划分为3117个自治单元(城区384个、农村2733个)。
党建引领湾组治理。在农村,推动党组织“神经末梢”向湾组延伸,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在湾组的全覆盖,搭建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湾组群众为自治主体的基层治理平台,建立“两会三公开一报告”议事决策机制、理事会履职尽责考评机制、先进理事会(会长)奖励机制、“两培一选”机制等,将党的领导贯穿湾组治理始终。
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在城市,采取单独建、连片建、联合建等方式,建成263个集党员活动、协商议事、居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小区红色驿站,实现了资源服务平台下沉居民小区,零距离服务小区党员群众,打通城市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巩固和创新学校、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带群建,在9个试点学校率先构建“团学矩阵”,创新设计“积分入团”推优机制和“星级评定”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团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巩固和创新基层妇联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妇联队伍,结合各村湾(小区)实际成立“乡村美”“巾帼红”“百业兴”等12个特色妇女小组,推动基层妇联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
探索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多种联农带农发展模式,通过股份合作、订单生产、代产代销等方式,让小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建设一体化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探索建立“基层治理单元+政务服务”帮代办服务机制。依托12345热线平台打造“民情通”统一群众诉求平台等。
一站式、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推动综治、信访、司法、退役军人服务、社区戒毒等承担社会治理工作的部门常驻综治中心集中办公,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实现实体化运行。
“分类+专项”科学精准绩效考核。制定《大冶市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分类+专项”考核工作方案》。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实践证明,大冶市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基层创新热情,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源头活水”,努力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为全域共治释放出更大治理效能。
保安镇:乡村善治 实现群众自我服务
大冶市保安镇沼山村杨文昌湾,村口一棵百年古樟树下有一个“阳光议事厅”,村民常聚在这里议事。
眼下,正值桃红李熟的季节,保安镇沼山村杨文昌湾狗血桃迎来大丰收,家家户户乐开了花。这不,大伙儿又聚在村口古樟树下议道:“这是共同缔造结出的幸福果啊。”
自沼山村杨文昌湾列入我省首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以来,共同缔造理念就迅速在杨文昌湾落地生根。该湾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动群众,组建了群众自治服务队伍,打造了“群策群议”的“阳光议事厅”,形成了“以兹鼓励”的“积分兑换制度”,更新了“规出文明、约出新风”的“村规民约”……进而探索出了一条以“村‘两委’主导、党员带头、村民共同参与”的村级自我服务乡村善治之路。
“所谓群众自治,就是我们要当好主人翁、扛起肩上责,要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服务自己,要靠自己把日子过得更红火、让生活变得更幸福!”关于“群众自治”的内涵,一位村民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往日,杨文昌湾散养的鸡鸭随处可见,不仅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与人居环境,更产生了破坏卫生、传播疾病的隐患。针对这一情况,杨文昌湾依托自我服务理念,深化自治实践,村民们自发在湾内古樟树下设立“阳光议事厅”召开会议并各抒己见谈看法、集思广益解难题。最终全湾村民达成共识,决定按照“划定区域、控制数量”的原则,由养有鸡鸭的农户平均出资购买用于设置围栏的护网,在4个桃林设置16个鸡鸭圈养点,给散养的鸡鸭“私人定制”充足的活动空间。各户代表签订了“鸡鸭圈养”承诺书并组成4个管护小组,定期对鸡圈鸭舍进行清理,在改善村庄环境、提升湾组颜值的同时,也保留下了“鸡犬相闻”的浓浓乡愁。
“鸡鸭散养变圈养,杨文昌湾靓起来”只是沼山村群众基层治理的一个小故事,是当地“共同缔造”的一个小缩影,也是其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特色路线的一个小注脚。
社会治理方式推陈出新,实践效益不断凸显,杨文昌湾是大冶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缩影。试点以来,大冶市深化共同缔造,尊重和发扬群众自我服务精神,各地积极搭建议事平台、拓宽参与渠道、完善制度设计,健全自治机制、激发自治活力、规范自治行为,让群众在“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中提升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东风路街道:小区里的“红色驿站”
东风路街道东鑫社区外滩首府小区“红色驿站”就近为居民提供多种服务。
一个小屋,22项便民事务可一站式办理。5月7日,大冶市东风路街道外滩首府党群服务区暨政务小屋正式揭牌,这也是全市范围内首个在小区内投入使用的政务小屋。
揭牌当天,政务小屋就迎来第一笔“业务”,社区居民陈煜香携带户口本前来办理居住证明。社区政务帮帮团工作人员通过登录一事联办平台,运用电子印章3分钟内就完成办理工作。拿着办理好的证明,陈煜香不禁感叹高效的办事效率,“原来开居住证明要去社区办理,现在下楼在小区遛弯就能顺便把事情办了,真是方便多了。”
东风路街道地处中心城区,是文明大冶、幸福大冶建设的主战场。秉持“共同缔造”理念,推进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是现实所需、职责所在、群众所盼。今年来,在大冶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该街道以“建阵地、聚人气、强功能、优服务、管长效”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注重试点先行,推动小区红色驿站提档升级,全力打造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新样板。
政务小屋,是“红色驿站”为居民就近办理政务事项的去处。在大冶,“红色驿站”承载越来越多城乡居民对生活的更多期许。水电、燃气费缴纳、公交卡充值、医保异地转诊备案、交通违章处理等与居民生活联系紧密的事项,通过政务小屋,即可由原来的“到大厅办”变为“在身边办”,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覆盖度和便捷度,形成了“下楼即办事”的“便民圈”。
试点以来,该市聚焦破解基层治理中党组织活动无阵地、居民议事无场所、承接上级资源服务无配套设施等瓶颈,在小区、村湾打造了348个“红色驿站”矩阵。如今,这些群众家门口的驿站建成开放,源源不断地释放温暖。
罗家桥街道:共建“汽车小镇”
中堰村汽车小镇航拍图。
走进大冶市罗家桥街道中堰村,一条宽阔的沥青马路直通进村,沿路农家屋舍粉墙黛瓦错落有致,一幅田园风光画卷跃入眼帘。
中堰村位于城西北工业园内,距离大广高速互通口约4公里,周边围绕长城汽车、立中车轮、迪峰科技、融通高科等大型企业,大批产业工人分布在不同的生产企业,位于中心点的中堰村拥有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聚集性生活消费需求。
作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市级试点,中堰村瞄准“汽车小镇”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区位特色优势,以满足企业职工文体、文娱需求为导向,以重大文体活动为牵引,不断完善周边基础公共文化设施,持续营造宜居和美的乡村环境。
去年11月起,罗家桥街道立足周边产业情况积极探索打造“中堰汽车小镇”,并联合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一个大学生实习实训和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的人才集聚地。学校把实训基地建在工厂、工厂把生产车间建在学校,持续推进产教融合。
通过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实施产业、专业、课程、人才四联融合,开设的专业与黄石12条重点产业链的契合度达到93.48%,留黄就业率突破40%,共建了15个实体化产业学院,11个技术创新平台,不断探索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大冶湖高新区汽车产业人才培育高地、示范基地。
试点以来,大冶市以联建共建为方法,树立产教融合的“中堰标杆”,充分整合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四方优质资源,打造政校行企联合体,集中资源和智慧优势,协同打造黄石地区产教融合标杆。
陈贵镇:互联网政务服务延伸到乡村
陈贵镇袁伏二村新屋湾开通云端政务超市,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延伸到乡村。
“你好,我想查询社保。”6月14日,大冶市陈贵镇袁伏二村新屋湾“红色驿站”,居民通过显示屏与市级政务服务中心人员对话。不到两分钟,查询结果出来。
在农村,办理部分政务事项,往往要赶到镇上或城里办。按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要求,陈贵镇融合共同缔造的理念,创新服务新模式,将云端政务超市开进村湾。
云端政务超市,通过5G、物联网、云计算、远程视频等技术手段,整合云端坐席资源,为办事群众提供远程“面对面、手把手”的贴心政务服务,打造安全可信、远程非接触式的云端办、快速办、智慧办服务模式。村民可以现场线下办理的个人事项包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信息变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信息查询,以及人社、卫健、公安等部门共计20多项业务,帮办代办业务60多项。
作为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陈贵镇始终聚焦解决办事群众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以大数据赋能政务服务创新,横向打通多部门政务服务系统,纵向连接多层级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智慧化办理,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群众在便利、快捷、智慧、智能的政务服务中有更好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试点以来,大冶市探索建立“基层治理单元+政务服务”(网格员+政务代办员“两员融合”)帮代办服务机制。依托12345热线平台打造“民情通”统一群众诉求平台,整合“互联网+监督”、云上大冶APP、今日大冶微信公众号等意见收集渠道,统一收集群众诉求,实现事前全方位引导、事中全程帮办代办、事后暖心回访,全流程贴心服务。
-
回复